新时代高校制止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路径与方法 陈艳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陈艳
[导读] 在当今高校中广泛存在着食物浪费现象,而食物的浪费则意味着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无效投入和额外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陈艳 上海金山  201514

摘要:在当今高校中广泛存在着食物浪费现象,而食物的浪费则意味着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无效投入和额外温室气体的无序排放。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养其节约意识、节约行为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社会、高校与家庭教育三个层面讨论高校学生杜绝食物浪费行为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字: 高校学生 食物浪费 勤俭节约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党和国家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节约型社会已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时代的使命要求。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着力推进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便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高效率的手段之一,其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1.食物浪费带来的时代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显突出。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有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约为12%,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而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 新华网.食物浪费惊人中国食物浪费量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数字如此惊人,超乎想象。其中,高校食堂饭桌上、餐盘收集处白花花的米饭馒头、大堆的剩菜仍随处可见,浪费食物现象非常普遍。高校大学生缺乏节约意识、盲目攀比、存在不合理消费和奢侈浪费现象。然而,人类一方面不惜消耗有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去获得粮食,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的浪费食物,这两者是自相矛盾、极不和谐的,更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因此,食物浪费及其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破坏问题应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2. 高校学生浪费行为分析
        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加持下,消费升级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得到了深入地推进。今天的高校大学生能够便利享受物质与学习生活,但同时学生自身的节约意识的变化令人担忧,尤其是校园餐饮浪费这样的普遍问题。造成校园餐饮浪费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主体,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等三方面展开讨论并加以分析。
        2.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升级,社会主体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经济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不断提升,社会物质的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造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相匹配的现实,这构成了社会浪费现象的底层逻辑,即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由低位需求转变高位需求的过程(如:当人们变得更加富有的时候,需求类型便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变成“社交需求”、“被尊重需求”等复杂的社会需求,而由财富增量与需求增量的不适配导致的表象问题便是“炫富”、“过渡浪费”等社会问题。高校学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社会资源供需关系不平衡导致的浪费现象也必然影响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成长阶段,更易受到社会影响的影响。
        2.2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通过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分析可知,目前在校大学生多出生于1998年-2005年,且多为独生子女。通过社会年龄结构分析可推断,当今大学生的父辈正式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生,而在改革开放40年多里,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2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经济数据,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公布2020年经济数据GDP破100万亿元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对比改革开发初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30多倍,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0倍有余,人民生活从“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总体小康”再“迈向全面小康”,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的父辈不仅享受到了改革开发带来的时代红利,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历了“苦日子”,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他们也希望把自己珍惜的物质生活条件无私地给予他们的子女,以便让子女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这导致了“家庭溺爱”的社会象征,使得大学生享受独有的“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富足的物质条件导致其对物质的节约意识尤其是对食物的意识严重缺乏。
        2.3校园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高校在构建节约型校园方面主要是从利用教育资源及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减少学校运营成本、管理成本、教学成本。虽然有对学生节约思想的宣传教育,但相对不足、多是停留在口号等形式上的宣传教育,且教育方式较单一,造成了学生节约思想意识薄弱的现状,这是导致校园食堂出现食物浪费的内在原因。同时,由于学校缺少智慧食堂的管理理念(如:分时段的出餐方式的差异化管理、分时段差异化定价管理、基于菜品喜好的差异化动态定价管理、校园卡信息与饮食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系列支持智慧食堂决策的科学分析手段),使得食物资源不能高效的利用,这是导致校园食堂出现食物浪费的外在原因。
        3. 制止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探索路径
        根据高校学生食堂浪费现象普遍性原因分析,针对大学生节约意识,做出以下三方面培养路径探索,分别是社会价值观培养、家庭责任感培养、高校智慧节约生态,并结合宣传手段、分析手段、教育手段、管理手段提出制止学生食物浪费行为的探索路径。
        3.1社会价值观培养路径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社会主体产生的浪费现象是由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渡时期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即“有什么”与“要什么”不匹配的现象。因此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疏导错配的精神需求,是具有高效性及实效性的。



        通过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开展“光盘行动”、“世界粮食日”、 “节粮减损”等节约粮食的宣传活动,向学生倡导不剩饭、不剩菜、健康饮食结构,树立良好餐桌文明风尚。加强思想政治课堂勤俭教育,树立先进典型案例加强“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宣传让节约食物意识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社会其他领域进行节粮减损行为随动。
        通过开展“我国粮食安全专题讲座”、“《反食品浪费法》讲座”等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虽然正在高速增长,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但是我国的战略储备粮依然是处于脆弱平衡与紧张平衡状态,粮食供给富余度仍不足,且粮食充足不是浪费的理由。现今,防止粮食浪费有法可依。
        通过开展“务农一日”、“开心农场”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浪费粮食便是浪费昨天的劳动果实,使得学生真正的懂得“粮食”、“资源”、“劳动”、“财富”、“内心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间的互换关系。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疏导错配的精神需求,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他们真正的内心需求,最终通过社会价值观培养来达到节约粮食的路径。
        3.2家庭责任感培养路径
        通过对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及成长经历分析,可推断“家庭溺爱”的社会现状造成了青年大学生节约意识的缺失,从而产生使其浪费资源、浪费粮食的行为。因此通过开展“一封家书”感恩反哺活动,培育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等,以战胜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想。
        通过设立“母亲节奖学金”、“助力偏远山区奖学金”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家人、帮助社会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最终通过“开展感恩活动”、设计“专项奖学金”等方式消除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最终达到现实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目的。
        3.3构建高校智慧节约生态路径
        勤俭节约教育具有渐近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因此,构建节约型校园要做到软、硬件措施配合,宣传与管理并用,以宣传手段作为媒介,以管理手段作为载体,使得校园环境对校园节约行为产生正向外部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校园文明生态。同时,充分理解校园浪费现象的内因与外因,使得学生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达到平衡,最终根本上解决校园浪费问题。
        勤俭节约教育宣传要做到持续性,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的持续宣传,如若宣传成本大于节约收益,则舍本逐末,违背了节约的初衷。因此以“线下”与“线上”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勤俭节约教育的双重“在线”。其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每个角落,通过分析学生的人潮流向,对宣传标语的空间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使宣传措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其二,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资源对高效、低成本的开展高校勤俭节约教育宣传工作。
        勤俭节约教育管理要做到渐近性和实效性,发挥“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的能动性,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以下从“智慧食堂管理”、“学生综合考评”两方面进行探究勤俭节约教育管理措施。
        智慧食堂管理方法探究:以学生就餐卡信息作为统计变量,建立统计变量与菜品的供给量、供给速度、供给种类、供给时段、供给口味、就餐环境等相关性模型,通过验证模型数据,指导商家实施“分时定价促销”、“分时定价供给”进行经营决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样不仅在“源头”上减少浪费,同时由于减少了“剩菜”隔餐销售现象,提高了菜品口味,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浪费食物现象的发生。
        学生综合考评方法探究:将学生的的节约行为与综合素质考评成绩进行挂钩,形成节约考评的规范性动作。充分调动“激励机制”,将节约行为纳入评优评先考核,如评选三好学生、助学金、奖学金时,将节粮行为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节约粮食教育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教学培养政策上,使得学生对节约资源、节约粮食产生足够重视,形成良好的校园节约风气。
        4.研究展望
        对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教育来说,它们之间是相互的、互补的、包含的、统一的。正如社会是家庭的社会,家庭是校园的家庭,校园是社会的校园一样,它们又是不可分割、彼此联系的。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手段,其本质也是围绕着提高社会效率出发的,是通过归纳于总结并通过传播经验与知识,降低知识的被识别的成本。因此开展大学生勤俭节约教育活动、培养大学抵制浪费粮食的意识,也应该从实现教育资源最低配置的角度出发,并贯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教育过程中,实现在不同空间、时间的交互作用及促进作用,从而能达到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教育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食物浪费惊人中国食物浪费量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EB/OL].(2018-08-03)[2021-05-06].
[2]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经济数据GDP破100万亿元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EB/OL]. (2021-01-18) [2021-06-01].
[3] 杨松菊,李敏.高校思想理论课勤俭节约教育“融入”式教学的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08).
[4] 人民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EB/OL].(2021-04-30)[2021-06-01].
[5] 刘霞.新时代的勤俭节约教育:伦理意蕴与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 2021,(03).
作者简介:陈艳(1987.10——),女,湖南益阳人,上海市金山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党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