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学校 张子凡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小学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发挥到了最好的状态,同时也是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一年级的语文朗读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并存在显著问题。老师作为学生们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将学生兴趣和学习目标充分结合,运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而朗读又是阅读不可或缺部分。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充分重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渲染氛围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生识字、阅读,还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要提升语言能力,就要进行朗读。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未进行朗读教学。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教学来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朗读内容选择不恰当
许多教师在选择朗读内容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征进行选择,所选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身份,也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时教师所选的阅读内容难度太大,朗读内容有许多生僻字,学生不认识,在朗读时,就会影响学生朗读的流利性,而学生也会因为生僻字而对朗读产生惧怕情绪。有时教师选择的内容又太浅显,跟不上学生知识的发展水平,而且一些教师选择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身份,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与爱情有关的美文,让学生朗读,而没有让学生朗读教材上的内容,这些都是教师选择朗读题材不恰当的表现。
2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跟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想要进行朗读教学,就必须与学生互动,但是,由于许多语文教师缺乏朗读教学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互动的重要性。比如,教师让学生上台朗读之后,就开始讲新的课程,或者是教师让全班一起朗读之后,就开始听写、默写,而没有对学生们的朗读做出正确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朗读不受重视,朗读课可有可无,在朗读教学时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进去。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利用竞争的机制
在朗读过程中,适当加入竞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挑战欲望。可以适当地举办一些朗读竞赛,由教师给学生们选择朗读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比赛进行分组,在小组之中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与长处,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不仅能够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朗读技巧也有很大的帮助。
2在配乐中渲染朗读氛围
在学科整合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也应该恰当的融入一些音乐的元素。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听觉上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将音乐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作为背景,以渲染出应景的朗读氛围,提升朗读效果。在朗读古诗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轻音乐做背景;在朗读寓言故事时,可以选择一些卡通音乐作背景;在朗读写景文章时,可以选择大自然的声音为背景音乐可以带着学生走入文本,走近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朗读体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加强对于学生朗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情感代入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朗读方式。举例来说,在教材《十五夜望月》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带来十五月圆的夜晚的场景展示,首先将教室窗帘拉上,用一部小型探照灯模仿月光洒在庭院中,然后准备一些图片,如鹊鸦、桂花树等挂在教室中,营造诗中的场景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提升学生的朗读情感,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课文中使用的修词方式和文章内涵。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去朗读这篇古诗,引导学生把阅读课文时产生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训练中。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去朗读读出自己心中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诠释这篇文章,这种朗读会更加富有情感和活力。语文朗读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情感导向,促使学生们完全地投入到课堂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让学生通过大声的朗读在文化的天空里翩翩起舞。
4角色扮演,创设朗读情境
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工作的时候,还可以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并为学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朗读情境,以此来达到提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组织学生针对所要朗读的文章进行角色扮演,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可以接触到比较新颖的朗读情境,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得到有效吸引,其在参与朗读活动的时候,就会秉承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小蜗牛》这则故事进行朗读的时候,就可以挑选比较积极的学生,分别扮演该故事中所涉及的小蜗牛以及小蜗牛妈妈这两个角色,并让这两名学生分别以自身的理解去朗读自己的台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该故事的理解,提升朗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效果。
5合理划分朗读小组,实现交流互助
小学生喜欢沟通、交流,尤其是与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活跃起来,在交流互动中尤其可以引导小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内容,更加认真地思考问题。语文教学最为根源的东西,在于对文学的深度体验和思考。要打造语文朗读教学的高效课堂,建立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必不可少。在小学课文学习的阶段中,朗读小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互相指点中得到提高,在交流中激发自信。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进行组内朗读,然后交换自己朗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聆听,并且向其他组员提出意见,最后推选出一位组员在全班进行朗诵,看看哪个小组诞生了真正的"小画家";在小组模式的氛围中,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体悟,促使学生深度融入到课文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匮乏的问题,若想真正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真正促进朗读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朗读在阅读和语文学习中的优势效果。
参考文献
[1]覃迎春.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教师,2020(28):19-20.
[2]陆志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求知导刊,2020(3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