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宋清华
[导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围绕阅读展开,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都是通过阅读来培养的

四川省南部县第三小学  宋清华  四川 南充  637300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围绕阅读展开,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都是通过阅读来培养的;因此,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有助于阅读活动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快速变化的教学形式需要,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思维导图简析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时被提出的,它是根据人类的思维方式设计的一种工具,人类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思维导图是根据人类思维方式的不同画出各种各样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主要包含了核心思想、分支主题、次级主题等等,然后根据思考方式和关联性的不同用不同的带箭头的线将它们联系起来。思维导图事实上就是人类思维过程的一种展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适合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改变阅读方式,降低阅读难度
        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们要一字一词地去阅读整篇文章,并记住文章中每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最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总结整篇文章所涵盖的内容。这种阅读方式在阅读一些短文时能够比较好地完成任务,难度不大。但是当学生们需要阅读的文章长度变长、难度加深以后,他们就很难轻松地记住文章的内容了,很有可能阅读完后只记住了很片面的一段意思。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提炼整篇文章不同部分的思想,根据关键词和关键意思将这篇文章总结在一张图上,学生们的阅读难度大大降低了,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这也会使小学生们感觉非常有趣,增加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2.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个性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使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完全跟着老师走,他们发挥自己思维的空间很小。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这与当前教育思维的变化非常吻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满足了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3.改变评价模式,鼓励学生个人发挥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效果考核评价中,教师通常会使用一些简单题、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在这种考核体系中,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固定的答案,如果学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就会觉得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这篇文章。在使用思维导图以后,教师只要看学生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就能够了解到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文章的核心思想,并针对他们思路中不正确的地方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细心求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颁布实施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学生获取、使用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准确地获取信息和判断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历年来的小学语文试卷来看,阅读部分在试卷分数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失分现象,其原因,就老师而言,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讲是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为中国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知识,加上现象的存在,人们的记忆褪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分分散和无序,小学学生的初始形成阶段的思维模式。 
        综合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因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怕讲解不全面、不到位,在课堂上,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上,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加上小学生自我分析能力较弱,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初步发育的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答题技巧等的掌握不是很准确,当教师采用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授课时,容易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在考试过程中便出现集中丢分的现象。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自主预习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思维导图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得以培养,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自主阅读小说时,学生可通过对于小说知识框架的整体把握,将人物、情节、环境分别作为中心图列出来,随着阅读的推进及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变化,学生的导图会越画越多,而对于文章的思路也将越来越清晰。由于学生思维模式的不同,所得到的思维导图也不同,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后讨论中相互进步、相互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所画思维导图,可准确把握学生阅读思路,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有效发挥了学习过程中预习的作用。
        2.课堂中应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示范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思维导图应用之初,主要通过教师采用颜色丰富、图文并茂的导图来呈现课本内容,导图的使用将课本知识直观、系统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及运用的方法。作为一种学习和思维工具,学生主动使用导图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多使用思维导图,可通过小组合作画导图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及合作意识的培养。思维导图对于帮助小学生理清阅读思路,构建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课后使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帮助小学生提升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复习的工具,是对于所学知识很好的重温,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空间感”。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地位,且其知识点零散混乱,加上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阶段,其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使用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提升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边会艳.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2]梁小燕.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