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李海鹰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们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常常会采用创设问题情景这一教学策略。

四川省宜宾市僰道小学校古叙校区  李海鹰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们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常常会采用创设问题情景这一教学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求知欲。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从而也会使数学课堂活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许多教师运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发现这个情境中隐含的问题,从而探索数学问题,最终解答出这个问题。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有内容都应该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所有的数学问题情境都应该为数学教学而服务,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二)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时才会更积极主动,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小学生的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其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好胜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三)参与性原则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内涵,仅仅依靠聆听教师的讲解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赋予学生更多亲身参与到情境中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具体形象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还比较低,通常都具备极强的好奇心,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学生年龄越小,就越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构思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0的认识”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告诉学生因为小白兔的贪玩,最后没有拔到一根萝卜,也就是拔到了0根萝卜。借助这类生动形象的故事,学生的脑海中会立刻形成对0的直观认识,数学课堂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节时,数学教师可以告诉同学,森林马上要举办长跑比赛了,熊大和熊二都参加了,但运动会组委会为双方规定了奔跑路线,熊大的路线为方形,熊二的则为圆形,再让学生思考谁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通过这种情境的列举,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会对圆的周长形成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深入地讲解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本质上还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游戏的应用不仅可以使抽象、困难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容易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这势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分数的初步理解”一课中,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数学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分苹果的小游戏。在游戏中,要求两名学生参与,并用手指指出分配给他们的苹果数。当有两个苹果,一个学生得到一个时,他可以很容易地表示出苹果的数量,但如果只有一个苹果,一个学生得到了半个苹果,他就很难用手指显示出半个苹果。在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如何表示半个苹果的困惑,教师再借机引入分数的概念,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求知欲,课堂教学也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三)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设置问题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借助这样的方式,不论是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会显著上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一些难度适合的数学问题,既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问题上来,产生情感共鸣,又能让学生步步深入探究这些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在求知欲的作用下,学生对数学学习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利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会持续高涨,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四)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新颖别致、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有意识的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来验证。”师生互动,检验后,学生们都很惊讶:“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师说:“其实,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老师一样做到,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接着,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造成知识冲突,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取得较好的数学成绩。教师在选择情境创设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先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讨[J].读书文摘,2017(11).
[2] 欧容成.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6):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