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现代中国画转型发展与文化情境关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滕仲元 周婵
[导读]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总是游走在艺术与历史观念之间,它的演变历程更多的是受外来文化冲击以及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所产生的被动吸收,西方美术史的演变则是由于西方社会的内部交流和外部主动吸纳所形成的。

金华市博物馆  滕仲元  321000
金华市青春小学  周婵  321000

摘要: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总是游走在艺术与历史观念之间,它的演变历程更多的是受外来文化冲击以及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所产生的被动吸收,西方美术史的演变则是由于西方社会的内部交流和外部主动吸纳所形成的。美术革命是永不过时的话题,面对西方文化的涌入,近现代中国画面临着发展转型。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近现代中国画转型发展与文化情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画;转型;文化情境
        在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下,中国画被众多艺术家、美术家放在了多个角度进行重新定义,中国画的转型与发展仍然需要面对内外文化的挑战。中国画又称国画,它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在不改变文化本质的提前下,将中国画的精神内核进行有效延续,需要各个国画创作者以及研究人员对近现代中国画发展转型与文化情境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度思考。
        一、近现代中国画的概述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为了能够与西洋画进行区分而形成的泛称,包含着水墨画、白描等多样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近现代中国画与传统国画是有区别的,它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更多吸取西方文化,并与国内历史传承相融合,形成了近现代中国画,徐悲鸿、刘海粟等便是有名的近现代中国画大家。近现代中国画若要按派别来划分,有模仿前人绘画技巧为主、继承大家风范且传承意味浓重的模仿派,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树立鲜明风格的个性派,还有继承并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改革创新的变革派这三种。近现代中国画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尝试艺术创新,并与西方优秀艺术成果相结合,远不止文人画这一种形式。
        二、近现代中国画改革与发展的历程
        中国画的发展革新一直是饱受争议的问题,从近代到当代,国画大师人才辈出,但是这段时间中国政治发生变革,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在二十世纪初,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优秀美术人才受中西艺术观融合的影响,先后成为了优秀的国画艺术家。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美术界国粹、中西融合、西洋画三种风格并存发展。这时中国画逐步走向大众化,在绘画艺术的实践中,出现了以康有为、陈独秀为代表的主张西方绘画写实主义的中国画研究方向,和以陈师曾为代表的发扬传统文人画研究方向[1]。陈独秀和康有为等人虽然并不是从绘画本体的角度来呼吁艺术家开展美术变革,但却正是因为他们,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新鲜血液,使得美术领域众多人才逐渐觉醒,开始有了自我主张,进而使得写实思潮逐步形成[2]。不论是哪一种思想主张,都为近现代中国画的转型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需要从绘画的本质上去进行演变,结合中国画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面临的问题,辩证客观地看待,才能够保证创作出的作品具有新时代精神。
        近现代,最早在实践中融合中西美术手法的国画流派是岭南画派,着眼融汇古今,创作新国画[3]。在二十世纪初的画坛有着重要地位,推动着传统绘画技法的变革,主张传统国画应当吸取西方绘画艺术中的优点,实现扬长避短,从而能够使传统艺术更加现代化、民族化且大众化。


中国画向多元化的转型趋势越发明显,许多中国画家虽仍然宣扬传统国画的价值,但是也开始在传承中谨慎的进行创新,与传统国画中有价值的部分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局面。还有的画家则顺应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方向,折中中西画法,探索中国画发展的新道路。
        当时间转向二十世纪后期,“八五”美术运动又一次推动着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相关艺术家们主张用个人情感体验取代以往宏大、严肃的政治议题,在表现形式上则主张摒弃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元素,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视觉文化内容[4]。
        时间的流逝也使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越来越强,主张传承的艺术家和主张创新的艺术家对中国画的论战不曾停歇。一方认为现代中国画应当仍然遵循传统绘画的创作技法,并在这一前提下发展,不应该摒弃传统国画的审美精神;另一方则认为应当转变传统的绘画理念,将水墨画的现代性凸显出来。因此,时至今日,现代中国画更多的是立足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这种创作环境下,不仅形成了多样的流派,其精神内涵、表现形式更是变得丰富多彩,不仅能够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出来,更推动着我国的艺术领域朝向开放、多维的方向发展。
        三、近现代中国画转型发展与文化情境的关系
        文化情境是创作美术作品时所处的政治生态、人文环境、客观条件的综合体现,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并非是故步自封,是与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互相依存、共同进步的,他们相互借鉴,存在于同一个文化情境中,体现了中国思想内在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中国画的宽容度。从上文对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描述来看,其更善于从不同类型中吸取优点,能够良好地顺应时代,不断推陈出新。绘画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更多的立足于民族自信,因此,近现代中国画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充分与本民族优秀传统相结合,不断充实和壮大。当代中国画的实质精神内核,正是社会物质与文化传承在艺术创作中的折射。当中国画面对不同思潮的冲击交融时,在发展的过程中紧守传统文化底线,并积极吸取优秀的外来思想,转变以往被动固守的局面,做好艺术融合。了解人民需要的主流审美,才能够描绘出符合我国文化需求的绘画作品。要清楚意识到多元共存、兼收并蓄是未来中国画发展的必定趋势,也是可持续提升的关键所在。不论当代中国画家是选择弘扬传统也好、改革创新也罢,他们都要肩负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对艺术有充分的尊重,对绘画作品有深入地思考,不应当只追逐利益需求,而应该发挥各民族文明的独立性和先进性,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才能够使当代中国画在美术史上推不倒、冲不垮,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岿然耸立。
        结束语: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革新与发展,有其必然性和深层的推动力,它的转型离不开艺术者们对中西文化融合和借古开今两方面的助力,因此中国画才会在阶段性产生如此类型多样的风格,才能够以独特的品格立于当代国际艺术之林,引领着我国的美术事业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李佳炎.近代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迎接“五四”运动一百周年[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8(7):33-34.
[2]蒋英.从东洋到西洋: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度的变迁.中国美术研究,2017(4) .
[3]梁红.广东与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国美术,2019(6) .
[4]张学而.传承与创新──浅谈中国画的发展趋向[J].美术文献,2018(1):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