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实自己而读书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林钊勤
[导读] 书到用时方恨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文学功底太过浅薄,学生时代专注于理科专业的应试教育,仅存的那点语文知识也随着时间的冲涮所剩无几,越来越难以应对所从事的文字工作。

文/林钊勤

        几年前,良师益友的庞中华老师鼓励我跟万伯翱大哥在一起,不但要用多余时间来向他学习写文章,还要多读书。他还说:“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对后代说,依靠财富和官位是很难保证家族兴盛的,唯有教育可以,因此他希望后代不求做大官,而要多读书。”有时,我拿着我写的文章去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买一本古文观止、唐诗宋词以及一些精彩的古书籍,多看一些好文章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他还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身上要永远带着笔和笔记本,还要坚持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书到用时方恨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文学功底太过浅薄,学生时代专注于理科专业的应试教育,仅存的那点语文知识也随着时间的冲涮所剩无几,越来越难以应对所从事的文字工作。于是,我拿起刚刚买来《古文观止》开始品读,每天沉浸于艰涩却饶有趣味的古文化海洋,似乎回到了学生时光。
        燥热的盛夏,泡上一杯龙井茶,捧读《古文观止》,茶香微动间,试看文坛众生,轻叩古人闲远之意境,自有那清凉一隅。一语观止,道尽了这本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中国历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书,其见证中国古文学优秀作品之灿如星辰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翻读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他们携着礼义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们而来。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皆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从这一点看,《古文观止》也可以说是一本中国文学发展史。
        一本《古文观止》,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灵活丰满的人物,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或许我们可以,学古人焚香试茶,听雨浅读,剪一段清明时光,撷一缕云淡风轻,放下纷繁困扰,找一找最初的自己。无论漫步无论独处,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该如此。
        前人有言“熟读古文两百篇,等闲过得文言关”。这两句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读好《古文观止》这本书,我自身体会到写作时,理解能力自然强很多,文章肯定是优雅精炼些。事实上,您只要熟读三五十篇,对于自身涵养和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帮助。
        一本好书是一艘船,当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时,载着我驶向成功的彼岸;书是我的好朋友,伴随着我成长。如今,我的生活已离不开书,更离不开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古文观止》。当我翻开扉页,淡淡的油墨清香让人心旷神怡,隽永的文笔,精美的文字,让人如醉如痴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在的我越发自己知识浅薄,我将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伴随着我。多读精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再成为空话。


朋友们,不要让自己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逃离“内卷”,做特别的自己

文/吴增浩

        有网友问道,关于当今社会流行的“内卷”怎么看,年轻人应不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去读哲学寻找安身立命的学说呢?
        “内卷”是个网络热词,原意是指内部资源非理性竞争,导致人才被志愿去做不得已的事。这里,所谓的非理性,可以理解为一种非正常的规则或者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自然有历史裙带关系文化的沿袭,有社会既得利益团体的垄断和排斥。在这样的工作环境,许多人为了自保,不得不去牺牲自我个性。因此,我更原意把内卷理解成为一种麻木的顺从,即不得已去适应的被动现象。为了生存,不得不被人云亦云的从众状态席卷而去,身不由己。
        的确,无论在任何时代,个人个体的力量总是弱小的,他受家庭,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沿袭的影响,一举一动也受到当下道德法律的约束,以及一种似乎已经定型了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习惯。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个人被内卷去适应这些东西,去遵守所谓的潜规则,有时候是挺无奈的,你不可能强大到特立独行去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还很弱小。
        那么,就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麻木的去被现实生活内卷而去,迷失自我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习惯的状态中学会停下思考,学会辨析,寻找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即个性化的存在,就是对内卷最大的回击。
        个性化不是让人走极端,反社会,格格不入,拒人千里,而是一种自我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萌芽和成长。这种觉醒非常珍贵,对未来独立处理复杂事务,直面困难挑战,影响巨大。年轻人的成长,就是逐步找到个性,去内卷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伟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到,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的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但我毫不遗憾。
        我想,爱因斯坦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国家、家乡、朋友和家人,而是需要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境界,即全世界和全人类。他需要一种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即独立自我个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工作者,创造者所具备的高度和素质,否则,一旦妥协,内心就容易被传统思维习惯所内卷而去,伟大和创新也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朋友提到需要去看一些经典哲学类的书籍,我是赞同的。
        但是学习经典,不是简单的安身立命,而是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和重塑,研读经典哲学,将会在解惑中积蓄力量,在开悟中获得自信。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发现已经逐步成长的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未来该去何方。
        每个人都是自然生命的独特精灵,他是无数生命现象的组成,他当然有无法回避的自然属性和规律,但只要有一束光,他就会无比耀眼,去拥抱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温暖,去释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微笑。浩瀚自然森林中,不管有没有人发现,你都是那个特别的你。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保持和坚信那份独立自信的自己,一定会遭受和面临众多来自内卷环境的压制和阻力。但是伟大原本如此,生活原本如此,在充满质疑和风雨中前行,比消极献媚,委曲求全要活的潇洒大气,生命原本简单和纯粹,就像夏季的风,时而狂怒,时而清新,在自由和独立的世界里,一定会有人喝彩,有人同行,并不孤独。
作者简介:吴增浩,笔名怜惜,广东汕头人,2001年生,渌水诗社社员。曾获省级征文二等奖、三等奖,校征文一等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