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杨英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杨英
[导读] 积极心理学是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新兴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有效促进人类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高级中学校  杨英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一种新兴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有效促进人类的建设发展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进步。积极心理学提倡个人的心理学积极理念,高度关注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并以人性的品质以及积极心理素质为主要研究目标,从而有效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去心理健康发展、学习效率以及个人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生;心理健康
        前言: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性的积极情绪以及优秀美德,以此推动心理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升学压力,极易在校园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就针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从三个方面来促使心理教学能够有序开展,以此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质素养能力。
        一、全员参与,提升心理健康建设
        高中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学生群体,他们即将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在日常的学习或者生活中,若是无法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那么将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整体学习效果,以至于有些高中生出现心态崩溃的现象。很多高中生只知道一味的进行学习,周围的环境以及教师的言谈中都无形的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缺少和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交流沟通,极易会在学习或者生活环境中出现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再加上高中教师往往都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教学方式相对也比较固定,往往也都是结合高考的解题方式以及知识重难点来进行教育教学,缺乏对于教学方式的新颖性以及创新型,长此以往发展下去,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很难不受到影响。那么此时就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相关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帮助高中生更好的缓解学习或者生活压力,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并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能力,以此为前提条件来为促使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够得到有效发展[1]。与此同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重点培养需学生的个人教育,以此来推动高中生能够朝着全面化方向发展。高中教师还应该将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生理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并和全体高中教师团结起来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以此来保障心理教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并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素养能力,促使学生能够采用积极乐观、认真负责的态度来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
        二、塑造积极人格,提升学习效率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养能力,并促使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得到有效提升。在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应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对高中生进行评价和考察方面需要综合这些内容来并保障其客观性以及公平公正性。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优点就是在研究人性价值以及优点有着巨大的贡献,强调注重人的积极发展、分析和研究人性的美德以及挖掘不同人的优点等等。


高中生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心理素质,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不良因素和环境所干扰到,高中生同时还需面临来自课程课业的学习压力,因而教学应该针对于此来积极引导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为高中生塑造积极的人格提供支持作用。比如,在关于高中生生活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应该采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来待人接物,在和周围的同学进行相处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建立和谐共处、良好发展的关系,在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需迎难而上,用积极乐观的心理来合理调节自身的情绪[3]。在高中生学习方面,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询问同班学生和学科教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和指导,以此帮助学生能够有效排解学习压力,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
        三、制定总体目标,加强预防理念
        传统的心理学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以及缺陷,而积极心理学则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缺点,这就要求了需要加强关于人性积极方面的培养研究,并通过积极向上的培养以及教育工作来帮助个人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在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和心理学的预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实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整体目标,并有效避免高中生出现心理疾患的现象。一般情况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从情感、生活以及学习这三个总体方向来完成指导教育工作,这就要求了心理教师应该注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全面建设发展,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有助于高中生积极的面对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素养能力,能够采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进行生活或者学习。在关于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方面,相关教师可以从处理学习、处理生活以及处理情感方面来作为总体目标,帮助高一学生更快速的融入到高中校园生活,高二学生的重点目标就是能够正面去解决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而高三学生的重点目标就是帮助其能够在面对高考压力时能够有效缓解自身的学习压力,并将学生的情感、生活以及学习三方面平衡起来,以此来避免高三学生出现心理浮躁现象,通过这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有效防范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并进一步促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发展[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关于高中生心理教育方面,心理教学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并综合考虑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发展规律,通过全员参与、塑造高中生积极人格以及制定总体目标的方式,来促使高中生能够采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家人待物,为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此来促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提升,推动心理学领域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仁杰. 如何建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100-101.
[2]刘晓琴.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分析[J]. 心理月刊,2019,14(15):61.
[3]徐雪梅. 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9.
[4]刘静洋,娄悦.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特征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01):120-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