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丁阿莉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丁阿莉
[导读] 朗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项目,也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二小学  丁阿莉  陕西 商洛  726000

摘要:朗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项目,也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良好的朗读意识与科学的朗读技巧,可以为学生语感培养、情感释放夯实基础,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应结合学生认知诉求,切实强化对其朗读能力的培养。并借助对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变革,探寻出符合每一个小学学生认知需要的高质量、多元化朗读指导途径,以引领其在感知不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魅力中获得认知发展。为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提供铺垫。此外,根据不同学生在朗读中所存在的发音、停顿、语调等谬误,即时进行指导,促其改进,不断增强朗读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拓宽路径。让学生在范读、精读、细读中获得认知迁移,使良好的朗读意识、习惯、能力更好助力于学生认知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全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朗读,则是促进读者与作者、文本直接对话、传递信息、交融情感、沟通思想的直接途径,更是丰富学生语文认知、强化学生知识积淀、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科学的朗读引导,不仅可以纠正学生“读”的过程中的发音、识字、停顿等错误,且可以为学生近距离感知文本内容、深层次体味文本内涵、高质量理解文本韵味提供铺垫。但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以致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依然处于浅层次、表面化状态。教师“轻朗读,重讲解”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很多朗读活动的开展,重点以识字认字、分析结构、肢解内容、概括主题为主,学生在朗读中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口语化朗读、不规范朗读等问题日渐凸显。
        一、将朗读能力培养渗透至字词教学领域,提升朗读教学的精准度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字词积淀,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字词的读音、意义、内涵、特性中开展朗读,则成为其朗读能力发展的起点。扫清朗读前的字词障碍,掌握对应字词的正确发音,理解其基本意思。而在课堂朗读时,教师可以利用小黑板、小卡片等工具,就课文中涉及的生僻字词、重点字词等予以整合,对其注音、释义,组织学生集中开展拼读、认读,或在教师引导下齐读,在反复强化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在开展《秋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课文涉及的“绵”、“稻”、“逮”等生字,“蓝天”、“嗓子”等生词展示在小黑板,指导学生开展认读,为熟读课文提供铺垫。使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勤于积累、积极参与、勇于尝试的良好习惯,以逐步推动其朗读能力的提升。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向着精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二、将朗读能力培养迁移至科学点拨层面,增强朗读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加之很多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以致教师在开展朗读时指导,应学会倾听、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源自老师的关怀与朗读的幸福。而教师在倾听中,则可以更为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朗读中的亮点与不足,以对其开展适时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获得启发,着力于存在问题的解决。通过观察不同学生在发音、语调中的口型、表情、动作,在这些细微的感知中判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实施指导提供参考。而对于学生朗读中的亮点,教师则应以欣赏的姿态悉心品味,以提升学生朗读中的存在感与满足感,促进其朗读能力的发展。
        三、将朗读能力培养融合至激发鼓励视觉,确保朗读教学的延展性
        正处于认知起步阶段的很多小学学生,普遍求知欲比较迫切。而其朗读能力的提升,又离不开兴趣的驱使。这使得教师在朗读能力培养中对于激发鼓励艺术的驾驭,显得极为必要。因此,根据不同学生在朗读中的表现与反应,教师应加强点评与激励,尽量多肯定学生在朗读中的优势与亮点,以促使其确立自信,获得认知能力的循序发展。尤其对一些发音标准、表述流利、情感充沛、停顿恰当的学生,教师更要加强鼓励,并组织其在全班学生面前开展范读,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还可以让这些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倡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在班级学生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使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更具延展性。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工具的借助,就学生朗读中的表现予以“捕捉”,并在学生完成朗读后进行“回放”,组织学生自主了解其朗读状态,将朗读教学推向高潮。例如,在开展《草原》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等句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了解文本的内涵与特性,使朗读教学的开展更具延展性。此外,通过教师的激发与引导,很多朗读活动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也会得到全面提升,更利于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育。
        四、结论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更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理解,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途径。而且,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直观反映着其认知现状,也直接体现着其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时,应以学生认知特性为参考,并结合其在朗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与显著缺憾,开展科学化、针对性指导,帮助其慢慢纠正发音不精准、停顿不规范、语调不正确等问题,使朗读训练的实效性、延展性得到切实增强。同时,在学生开展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附身倾听,以近距离了解不同学生的朗读现状,并发现其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对其予以示范、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悉心引导,有效帮扶下,慢慢走出认知困惑,积极投身朗读实践,为确保其朗读能力培养而夯实基础,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浠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29):76-77.
[2]潘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J].天津教育,2020(25):17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