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傈僳族多声部民歌文献综述 杨桔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杨桔
[导读] 1913年基督教传入保山地区,传教士采用了多种方法鼓励傈僳人民加入教会,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在教堂中教唱以多声部合唱为主的的赞美诗

云南艺术学院  杨桔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1913年基督教传入保山地区,传教士采用了多种方法鼓励傈僳人民加入教会,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在教堂中教唱以多声部合唱为主的的赞美诗,基于这一历史事实,对基督教的多声部合唱与傈僳族多声部民歌的音乐本体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傈僳族多声部民歌与基督教无伴奏合唱之间有着必要的联系,傈僳族多声部民歌是由基督教无伴奏合唱发展而来,基督教音乐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来自本土民歌的影响,二者相互交融形成了现在的傈僳族多声部民歌。
关键词:保山傈僳族;多声部民歌;文献综述
        前期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类途径对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资料做了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从整理的结果来看,有关傈僳族多声部民歌与西方早期无伴奏研究的资料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相关著作的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文学研究室编著的《少数民族诗歌格律》和田联稻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最先对傈僳族民歌曲调分类、形态结构分析的专著,是当下傈僳族民歌研究领域的基础之作,两部作品从学术领城对传统傈僳族民歌建立以摆时、木刮、优叶三大调为基础的分类体系,为内容庞大、曲调种类繁多的傈僳族音乐初步建立了科学的体系,为傈僳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韩军学主编的《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中就提到了基督教在傈僳族地区的历史以及传教士用赞美诗吸引当地教徒入教的历史。钱宁主编的《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提到了基督教对傈僳族的社会文化变迁所起到的重要,两者相融相生,基督教在当地的发展也推动了傈僳族在音乐,科学、文学方面的发展。
        第二类是相关的期刊研究,杨民康发表在中央音乐学报的《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的基督教音乐文化》,作者主要从基督教文字和乐谱的传播发展、傈僳文赞美诗的种类、特征和源流以及傈僳族基督教徒的音乐生活三个方面着手介绍,作者认为从宗教比较学角度来看,以音乐文化作为宗教传播的先导,对于傈僳族地区来说尤其是这样的。作者立足于基督教音乐本土化过程演进的文化融合现象,对傈僳族民歌的研究提供了较多的研究启迪。贵州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傈傈族与大花苗族四声部合唱音乐的比较研究》,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与云南省中部和东北部、贵州省西北部地区的大花亩族至今保留有基督教会传统的西方四声部合唱赞美诗音乐,文章主要从两个民族的记谱法、 演唱法、西方四声部赞美诗、 唱诗班和赞美诗音乐四个层面和基督教四声部合唱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保山地区的傈僳族而是怒江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其次就是《傈僳族无伴奏合唱与文化置换策略》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多声部民歌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并没有详细说明傈僳族多声部民歌与基督教赞美诗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三类是相关的硕士论文,云南艺术学院的石莹的《丽江泸水六库镇傈僳族基督教仪式音乐实地调查研究》,文章以丽江泸水六库镇傈僳族为研究主题,以当地基督教的日常需要礼拜仪式与节日仪式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在特定的宗教节庆仪式中,以唱颂赞美诗、跳唱圣舞为核心的傈僳族基督教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些音乐行为表达了他们的信仰观念与文化认同。傈僳族基督教音乐文化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结构中形成的,它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但是同样也需要通过社会的维护和人的创造与体验来延续与传播。
        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对傈僳族民歌的研究,因受到多元学科融合的影响,也呈现出了多元化、整体化的民歌研究趋势,民间文化整体观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理念的主流,注重从民歌所依生的乡土语境中进行研究,这种研究理念使得民歌研究变得更加的丰富、立体。对与傈僳族与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傈僳族在基督教中演唱的歌曲,没有对傈僳族日常的多声部民歌和在教堂所演唱的赞美诗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现代历史上,基督教的传入是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对于长守在封闭狭小生活空间,远离现代文明,基本过着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来说,基督教闯入他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这些民族开始摆脱他们“史前状态”,和现代文明发生了联系,在迈向现代社会的道路上,走出了最初的一步。其中傈僳族是受基督教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研究傈僳族多声部民歌与基督教无伴奏合唱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在基督教传播过程中傈僳族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活化石”的意义,对研究傈僳民族发展史和文明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次基督教的传入,承载着傈僳族历史的变迁,这为研究傈僳族发展变迁史提供可靠的资料。
        随着基督教文化的渗入,基督教无伴奏合唱――赞美诗歌唱传统逐渐称为傈僳族歌唱传统的一部分,民歌歌唱传统与之相生相融、并存叠立。所以明确基督教无伴奏合唱赞美诗与傈僳族多声部民歌的关系问题,可以有助于明确傈僳族多声部民歌的内在含义和它的历史渊源,在傈僳族多声部民歌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找寻其最根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加以施行,在对傈僳多声部民歌进行艺术化创作时提供素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 车银川, 《傈傑族祭祀经的文化价值》 ,文化研究, 2007 (3).
[2]董翰,《怒江僳傈族音乐的文化特点》 ,民族艺术研究,2002 (2).
[3]段怜,《僳僳族诗歌的对仗律》 ,山茶,1989 (6)
[4]段伶,《论傑保族民歌同律的基本形式对仗》 . 华夏地理,1993 (3).
[5]高志英,《流动文化和文化的流动一唐代以来便使族的迁视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学术探索,2007 (3).
[6]高志英、奠茂莉,《宗救认网与民族认同的互动——20世纪前 半期基督教在福贡傈僳、怒族地区的发展特点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 (6).
[7]黄昌莉《从创世纪神话中探讨傈傑收的远古生活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1) .
[8]李艳芳,《保山地区 傈保族风俗耿简论》,民族音乐,2009 (12).
作者简介:杨桔,1996--,女,汉族,籍贯:重庆,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单位:云南艺术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