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长沙 杨剑横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杨剑横
[导读] 不管岁月如何困苦,社会如何浮躁,诗者需要“淡泊以明志,行稳而致远”,以平常心对待物质诱惑,欲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写童诗不失为一种伟大的方式,不管诗歌形态万千、手法各异,最重要的是不变初心

文/杨剑横

        品尝味道是每个人的独有。沉醉于果汁的醇甘,那是对土地的寻味;沉醉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人生逆境的省悟;执着于湘江水的甜淡,那是对长沙的品释。而我,正在承受长沙烈日中烘烤难以脱身。
        呷上一口甜甜的湘江水,长沙的味道便在舌尖回荡……烈日将我这个过客的思绪打乱,波光粼粼洒在辣妹裙上,弥漫着少女羞色的靓丽。皎洁的月光披盖在橘子洲的江面,浏阳烟花划破夜空的静谧,美妙的橘洲音乐把长沙整个夜空打动,奏响欢乐颂美妙的弦乐。此刻长沙都市的喧闹,小商人的叫卖,以及如此长龙蠕动的汽车,都与这儿无法比拟。湘江的平静,在烟火的映衬下得到升华。这是长沙湘江的味道,淡淡的宁静,沁入心脾。喧闹与繁华,这是长沙城市的能量。
        唇齿相依的奇妙感觉,大口而爽快地再品品湘江水,那种甘甜心润的感觉,亦不破坏长沙的独有味道。言及长沙,三生有幸来到三湘大地,但见长沙人的文明和热忱,更难以忘怀。那是同江水般的质朴,涤尽粗俗的尘埃,纯净得如湘江之水不受污染。坐上游船,泛舟江上,撑起竹篙的湘妹,娴熟地摆渡斜阳,婉转的湘西民歌此起彼伏,鼻尖也领略长沙的魅力。热忱泼辣的三湘主人,捧上杯杯甘甜的白沙井水,张罗着桌桌鲜红香辣的饭菜。久违了这种宽松互无防备的对话,长沙人的豪爽而真挚,将城市的面具击垮,露出张张真诚的笑脸。这就是长沙的品味,沁入心脾舒展紧张的神经。
        凭着对湘江之水的依恋,将杯中之水一饮而尽,那般洒脱与大气是长沙性格的味道。文明之都,金鼓齐鸣,战号吹响。也曾气宇轩昂,也曾金戈铁马,长沙的历史画卷上,那无畏强敌的气息,依然刻在天心阁上。斜阳樟树,寻常苍劲,抹不去长沙儿女永不言败的铁骨铮铮,这就是长沙的品味。
        我去过很多江河湖泊,然而从未见过这清清江水,美味渔乡,品长沙同时,人性的光辉也在心灵深处挂上一片蔚蓝。
        在我灵魂的宇宙里,我虔诚祈福,不能只做一个匆匆过客,而是要做一个永葆长沙品味的人。


        一粒稻谷
        ——沉痛悼念袁隆平先生
        文/杨剑横

        一粒稻谷
        丰硕,坚韧
        长在南方贫瘠的山地
        长在北方干渴的原野
        沐浴过三月的清雨
        吹拂过五月的暖风

        莹白的米饭
        以雪的色彩卷走饥饿
        以香的形态点亮希望
        以暖的质地守护生命
        每一粒米都是生活的营养
        甜香萦绕在舌尖上
        暖流激荡在胸怀里

        从海边到山麓
        从高原到盆地
        彼落此起的蛙鸣
        说着稻花香里的丰年

        香雪成潮,汩汩滔滔
        温润干渴的眼眸
        洗濯饥寒的苦难
        天地间,饱暖之花开遍
        灿烂辉煌温暖了人间

作者简介:杨剑横,四川绵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新写实主义诗社理事长,《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驭风者诗刊社》副主编,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华辞赋》、《星星》诗刊、《绿风》、《山东文学》、《北方文学》等,诗集《迷茫在彼岸》、《流浪在江南》公开出版。

 

浅谈儿童诗的理解与创作

文/周文龙

        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最能给儿童带来瞬时满足的情感体验,作为一种先导性文体,其简短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浅显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天真的想象、健康的内容,给儿童读者甚至成人带去一场视觉上的体验和思维上的冲击,满足儿童易于拾掇习读的欲望,闲暇时光读一首儿童诗,篇幅短小却寓意深刻,并不占用过多的生活和学习时间,以此找到童年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在幼小的心灵中充满对世界无穷的想象和未知事物探索的热情,把握儿童这个年龄段内在的可塑性,在认知能力尚浅的意识萌芽阶段,注重输入一种令人愉悦的、平稳心绪的精神食粮,那将是儿童诗的使命,意义匪浅。
        儿童诗的创作,要把握“三童一性”的审美原则,即“童真、童心、童趣”和“诗性”。首先,明确创作的是一首诗,具备诗歌“隐喻”“衬托”“象征”“排比”等应有的艺术手法,不需要面面俱到,一首诗中有所涉猎为妙,评价诗歌当然不是倾向于单一的尺度去断定好坏,要注重整体性的逻辑层次深入,赋予未知的外部世界以个体的感悟,回到生命成长的原点,达到一种天然出本真的状态,才能进一步转化为儿童诗的理解,儿童视角的思维模式的开启,充分释放儿童诗创作的内在潜能。其次,开启儿童的心路历程,童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视心灵的触动,激发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天真烂漫、童心不泯、趣味横生、充满无尽想象力的童诗,能给思维插上有力的翅膀,在天地万物中自由翱翔、信马由缰。
        作为儿童启发性的诗歌文体,要防止儿童诗成人化,以成人的主观臆断代替儿童的口吻,写一些没有意义的日常生活琐事,单纯的语言文字堆砌,乃至支离破碎式的含混视角,片面追求字词的视觉冲击,没有合理的元素搭配,没有意象、情景的深刻描绘,没有充分的理想追求,没有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没有点滴趣事的及时记录,而是形式上的刻意模仿,似矿石不能淬炼成钢,浮于其表,空于其里,又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若全诗毫无技巧可言,就不能使人回味无穷、让记忆持久弥新,谈不上语言的艺术性,也就不会是形神兼备的儿童诗佳作。
        中国现代化的文学进程相比西方发刃很晚,优秀儿童文学的传播、引进更是如此,使得民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存在过短暂的繁荣,安徒生、泰戈尔等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国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理论批评文章中汲取营养,借鉴到我国儿童诗的创作和理论建设上去,似乎很有必要谋求伟大振兴。不图一时的热闹,走出圈子内的小繁荣,放眼整个时代,紧盯社会动向,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切有利因素为我所用。儿童诗创作者应树立一颗赤子之心,为儿童文学事业长期坚守下去,创作出当代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优秀儿童诗作品,汇聚各方力量,共谋千秋大业。
        总之,不管岁月如何困苦,社会如何浮躁,诗者需要“淡泊以明志,行稳而致远”,以平常心对待物质诱惑,欲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写童诗不失为一种伟大的方式,不管诗歌形态万千、手法各异,最重要的是不变初心,把儿童诗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平凡的生活刻画巧妙的场景,微不足道的对象充满兴奋与惊奇,不落俗套、意象丰富,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以阳光初露般的无限温暖,注入浪漫主义的生活情怀,跨越年龄、代沟的阅读与创作,受众具有全民适用性的,老少皆宜、通俗易懂,人性的主体意识才会得到彰显。告别社会的污秽和人心的鄙夷,滋润每个人心灵的成长,构造简洁、小而有力的诗篇,让仿佛人们回到童年时期纯净又美好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周文龙,字湘关,笔名浪居居士,男,90后,四川广安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华中文学》古诗词主编,作品见《河南大学报》《青年文学家》《诗词月刊》《参花》《辽河》等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