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邢桂花
[导读]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国际合作互助的理念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邢桂花  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国际合作互助的理念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近年来,国际社会的发展日益深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例如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等等,久而久之,我国的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基于此,文章首先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课程思政的相关概述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及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探究
        引言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院校在培养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有针对性的渗透融入思想政治教学是目前英语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及课程思政的相关概述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人类学家霍尔所提出的,其认为在进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水平、文化背景大不相同,因此交流效果受限,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交流双方利用外语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交流互动的能力。只有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交往过程中正确识别他人的文化内涵、知识底蕴,并根据现实情况灵活科学的进行处理优化。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各大高校及职业院校必须有针对性的将课程思政渗透融入到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切实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及质量。教育部门指出课程思政应当有温度、有关爱、有情义。在传统理念下,思政通常被简单的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而在学前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和途径将思政教学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搭建起高效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换而言之,在专业学科教学中融入价值理念、思政理论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之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主要思路及策略
        2.1 基于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全方位育人
        在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基于教材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创新发展。例如,在进行新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的教学指导时,其中明确提出文化价值观这一概念,其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思想理念、道德观念,因此文化价值观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际人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文化价值观的贯彻落实可以有针对性的挖掘思政元素,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坚决投身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中。再例如,针对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中所提到的文化差异这一理念,人们如果处在其他国家会面对异域文化的挑战,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渗透融入思政教学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使其面对文化差异时理智正确对待,树立积极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入乡随俗虽然极其重要,但身处异乡也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双向融入,有针对性的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自身爱国主义情怀。



        2.2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梳理思政教育思路
        中西方国家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但不管是西方地区还是我国在进行教学发展的过程中都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将其作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就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立足于节日文化、建筑风格、装修装饰文化等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学习需求自主在网络平台中查阅搜集相关信息资讯,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整合优化,以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思辨能力。其后再由学生用英语将自身研究成果与他人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沟通技巧。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政治觉悟,加强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3 基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助力思政教育
        积极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的贯彻落实,实现二者的双赢,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看似各自独立,但却有着紧密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能够为思政教学的贯彻落实提供相应的平台和重要基础,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作用,校风、校纪、校训,甚至校园中的标识标牌都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价值理念,提高其自身水平,以此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标准。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校园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践行。具体而言,校园活动使得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践行校风校纪,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从而为院校发展提供推动力。由此可见,校园活动的实施本质上实现了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践真知。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测评模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课程思政的测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公正的体现出整体教学效果及教学水平,教师通过测评结果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革新优化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英文问卷调查的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开展调查分析,以此夯实基础,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成果检测,分析其是否影响了学生的价值理念、思想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基于问卷调查明确主题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例如,新冠疫情在全球背景下的发展情况、人才流失、文化侵略对当代学生造成的影响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发表意见和看法,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表达出文化自信、爱国情怀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则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在后期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推广拓展;如果大多数学生仍然持有消极态度则证明该教学模式必须立足于实际需求进行改进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开展应当基于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全方位育人,基于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梳理思政教育思路,基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助力思政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测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军. 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及改进措施——评《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9).
[2] 孙孟嘉, 刘昕. 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无缝对接"问题研究[J]. 戏剧之家, 2019, 000(012):159-160.
[3] 郭春晓. 商务俄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究[J]. 教育研究, 2020, 3(11):181-183.
[4] 王诗颖. 贵州省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 000(006):P.83-88.
[5] 杨蔚. 外语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012(003):17-21.
作者简介:邢桂花(1964一),女,回族,山东省无棣县人,学士,中共宁夏区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数学、逻辑学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