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成绩转化有效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吴青霞
[导读] 《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

 绍兴财经旅游学校  吴青霞  312030
                
【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成绩转化问题是近几年来摆在中职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新问题。这促使教师对问题的产生原因,做出追本溯源式的思考。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百花齐放式的探索。而在这种思考和探索中,更多地去考虑可控可变的原因,寻找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方法。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试图探求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产生的根源,并着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为他们“量身定做”实实在在的应对措施,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 后三分之一   有效策略   转化   预防
         一、问题背景
        (一)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的界定
        中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再加上数学学科自身的特征, “后三分之一”的队伍会比较庞大,我们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新定义“后三分之一”。
         “后三分之一”学生定义: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教育条件下的数学学习生活的学生。
        (二)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形成的原因
        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形成的原因可简单分为两个大类,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
        自身因素
        智力因素:根据笔者调查,因智力原因占极少部分,部分孩子处理正常和迟钝之间,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确实相对较弱。
        个体因素:部分学生主要是心理脆弱,面对挫折容易放弃,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当。
        外部因素、特别是教师因素
        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外部因素,如家庭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等引发学习困难,最终成为“后三分之一”。以上罗列的这些外部因素虽然很重要,但对教师来说可控性较低,甚至无法控制。显然对广大数学教师来说,最可控的就是教师自身这一因素。
        造成“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教师因素:我们所谓的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有些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老师的表扬、鼓励,面对挫折得不到有效的安慰,因此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造成“后三分之一”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的教师因素:很多“后三分之一”学生是因为学习数学的习惯存在明显的错误或偏差,又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纠正,最终“播种坏习惯,收获低成绩”。
        二、策略探索
        (一)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正确的数学观和课程观
        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数学是重要的实用工具和技术手段,不再是“思维的体操”。新课标那著名的三句话,开宗明义地说明了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课程观,
        发展的学生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促进后三分之一学生发展,应着眼于他们的一般发展,而不迁就其弱点。
        改变一些思维定式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可能都会存在一些思维定式。比如觉得女生数学就会男生薄弱,或者数学就是讲解、模仿、练习、巩固。有些甚至不愿意接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是喜欢传统的板书上课,这些都是教师容易产生的思维定式。



        (二)数学教师必须寻求有效的针对性策略
        培养“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
        (1)感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台湾师大教授郭生玉说:“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他教的学科。若师生关系不好,学生甚至可能放弃这门学科。”对数学教师来说,要认识到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善于在课堂中通过合理的方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信心,启发他们的心智,而不惜“浪费时间”,效果虽然可能来得慢,但是意义深远得多。
        (2)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兴趣的情感目标,把认知过程和培养兴趣的过程双重目标和谐统一在一起。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完善的全过程;直接莫名其妙给出一个定理,然后证明定理,再莫名其妙给个推论,然后运用定理和推论,一直练习直到下课。
        培养“后三分之一”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硬性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积极复习的好习惯。
        (2)弹性操作,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认真纠错的好习惯
        对于“后三分之一”学生可以不做当天作业中中等难度及以上的题目,但是必须对基础题目进行订正、集错。并且订正好后再口述题目的解法、思路。教师利于课余时间去监督完成情况,给于鼓励,必要时对订正的作业进行打分,对及错题进行批改。
        (3)奖惩并行,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后三分之一”同学很多在上新课的时候,由于基础薄弱,遇到某些抽象的概念、知识点的时候不理解,因此非常容易走神。能够集中注意力10-15分左右,之后就开始思想神游,有些甚至睡觉。因此我制定一个制度,要求小组长每周检查这部分学生的笔记,笔记内容是每节课的重点,书上没有的例题及解法。我也会不定期抽查,对于认真完成的同学予以奖励。
        帮助“后三分之一”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在教学中为他们特设一个层次,让“后三分之一”学会参与。
        评价手段分层次:对“后三分之一”学生在课上严格要求但宽松评价。最后的总评成绩,结合平时表现综合给分。特别的,可以树立几个热衷学习数学的典型,强调学习态度和参与积极性对评价的影响。
        课外活动分层次:给他们也成立“数学课外活动小组”,给予平等参与的机会,可通过课余时间进行,但实际内容是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2)通过具体学法的指导,让“后三分之一”学生掌握应有的技能。
        教师可以课堂中讲授学习方法,甚至专门开设课程,也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或者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辅导。
        (3)利用“后三分之一”学生出现的思维偏差,鼓励他们学会拓展思考。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以上的策略和方法,多数在笔者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但这些方法,灵犀一点的少,蠢笨如牛的多,一些最终效果非常好的方法,实际操作中却常有身心俱疲的感觉,最终难以为继,我有时怀疑是否打着改革的牌子回到了老路上。
        数学“后三分之一”学生往往是其他学科老师眼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如何让数学教师与其他各学科教师之间实现真正的和谐、合作、并进,而不是浪费时间在“争取”与“策反”上,也是一大困惑。
        结束语: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面向人人”每年都举行,对于如何提高“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数学成绩对于中职教师来讲,更加任重而道远。笔者尝试通过此文章,理一理思路,写一写总结,提一提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