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中环保教育浅谈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文平安
[导读] 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生物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各种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多年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经验,就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第一中学  文平安  陕西 汉中  723200

        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生物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各种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多年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经验,就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保教育的目标
        环保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充实教材内容,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让每个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二、环保教育的内容
        1、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产生的污染物以及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导致人畜中毒,公害病频发,出现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污染公害事件,著名的有: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烟雾事件,4000多人死亡;1953年~1956年日本水俣市食用含汞的鱼造成贡中毒事件,中毒者283人,死亡60人;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在生产米糠油时,多氯联苯混入其中,中毒者超过5000人,其中6人死亡。上述公害病事件以及城市和工矿区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恐慌。
        2、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征服大自然的结果,必将造成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人的生存,必须要受生态资源的制约。那种由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提出来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实在是种完全彻底的唯心论.人对自然的绝对依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土地、气候。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而气候则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适合人类生存,这三方面都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是否关系密切。一想到人类灿烂的文明被漫漫的黄沙一片片地吞噬,尤其是想到荒漠化进程正在一点点地向我们逼近,那种人类在大自然肆虐之前的无力感就特别强烈。上天赐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江山曾是如此美丽,是连绵不断的战争,人口的过度增殖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使我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经意之间,失去了曾经无比美好的栖息之地。
        三、环保教育的途径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包括防止环境污染以及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等内容。这些年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加剧、酸雨范围扩大、淡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资源锐减、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臭氧层耗损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998年我国三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它带走了千百万人的欢乐,给人们留下了沉重的灾难。从理论上讲,洪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短期行为,破坏了植被从而中断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为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极限,破坏了生态平衡而受到自然规律严重惩罚的深刻教训。
        2、环境保护实施的几个方面
        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离开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是空谈。


在环境保护中的实施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然资源(2)、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3)、倡导绿色(无污染)工业(4)、提倡持续农业(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我们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相反,适时地、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开采,不仅能充分利用生物资源、更新生态系统,而且还能收到经济效益,造福人类。要记住,爱护我们的树林,爱护我们的山山水水,就是爱护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未来。
        3、全球联手,保护环境,共促生态平衡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71年开始实施“人和生物圈计划”,全世界先后有114个国家参加“人和生物圈计划”,并有30个会员国组成“国际协调理事会”。我国于1972年加入此计划,并当选为“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通过这个计划的研究,全球人民得到了共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人类子孙万代的共同利益,保护地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四、环保意识的培养
        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应该是将环境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其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课堂教学上,可结合课程内容将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例如,介绍皮肤的保护功能时,说明紫外光、大气污染物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将有关臭氧层遭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又如,有机物的制造一节,不仅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还进一步引申到植物的其他作用(减少噪音,保持水土)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2、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环保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正在超出昨日更新速度而污染正使得可用水减少,产生水资源危机,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我们可推广无磷洗衣粉,合理使用化肥。为了减少农药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应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治害虫。在我们周围可以见到大量的青蛙、蛇,被捕杀成为美味,这就破坏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农业害虫剧增,因此我们要有生态良知拒食这些美味。
        3、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如“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学生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可以积累环境知识,也可以影响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观的发展。
        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战略已成为国家、民族兴衰的关键,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大力渗透和宣传环保知识,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环保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