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相思月 胡建群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   作者:胡建群
[导读]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李白的月亮诗写得最多最好,他笔下的那轮高悬苍穹的明月,格外富有诗意。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山宝小学  胡建群  620000

内容摘要: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李白的月亮诗写得最多最好,他笔下的那轮高悬苍穹的明月,格外富有诗意。特别是李白诗中的那一轮相思月,久久萦绕于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些对月相思的诗句,耳熟能详、流传千古。认真研读李白的相思月,粗略分为思乡月、思君月、思友月。
关键字: 李白 相思月
        中国古人对月亮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繁星耀九州,明月寄相思,千里人相隔,两心遥相依”,月亮在中国人心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意象,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相思。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李白的月亮诗写得最多最好,他笔下的那轮高悬苍穹的明月,格外富有诗意。特别是李白诗中的那一轮相思月,久久萦绕于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些对月相思的诗句,耳熟能详、流传千古。认真研读李白的相思月,粗略分为思乡月、思君月、思友月。
        一、李白的思乡月
        李白26岁时在扬州旅舍中创作的《静夜思》千古流传,当时诗人夜宿旅舍,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此时庭院深深,一轮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射到了诗人的床前,诗人恍惚中看见地面上好像铺了一层白白的霜,再仔细一看,原来不是霜,而是明亮的月光。那月色吸引诗人抬头一看,秋夜的天空如此明净,月亮显得更加明亮更加清冷。此情此景触动了孤身在外的李白,眼睛所看到的这轮“明月”使诗人产生了遐想,故乡的山水草木、亲朋好友以及童年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所以,诗人眼中看到的那一轮明月便化作了一轮思乡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轮思乡月让诗人沉醉其中。
        李白从小跟随他的父亲定居四川江油,他自称“蜀中人”,青年时期他离开四川到荆门,写了这首赠别家乡的古诗《渡荆门送别》。诗人乘船远行,到楚国故地游览。他沿途纵情欣赏巫山两岸的崇山峻岭,一路看来,眼前的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已经是平原广阔,长江水奔流不息。晚上,江面平静时,月亮倒影在长江水中,如同一面明镜。初次离别,李白面对着水中月,面对着故乡的长江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拟人手法,写出故乡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为诗人送别。诗人眼中看到的长江水中月,化作了一轮思乡之月,诗人满怀惜别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是四川名山,在这首诗中代指四川,即诗人的故乡。巍峨的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水上,倒映着月影。在月夜之下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到峨眉山上的月亮,却很难相见了,依依不舍去向渝州。在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里都藏着一个“月”字。第一句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点明了是四川故乡的月亮。第二句诗“影”指的是“月影”,平羌水中倒映着故乡的月影。第三句诗中“夜”指的是月夜,诗人是在故乡的月夜之下离开的。第四句诗中“君”指的是峨眉山月,也就是故乡的月亮。


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就是“思”字,“思君”思念峨眉山月就是思念故乡。可见,诗人眼中的峨眉山月化作了一轮思乡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明月寄相思,思乡之情魂牵梦萦!
        二、李白的思君月
        《长相思·其二》是李白因被排挤离开长安,回忆往事时所写的,这首诗描绘了女子对从征戍边丈夫的思念。春日黄昏,夜幕降临,花瓣上似乎含着缕缕烟雾。“月明如素愁不眠”月亮升起,明亮得像一面镜子,皎洁得像一条白绢,让女子愁绪万千,难以入眠。赵瑟弹过凤凰柱又奏起了鸳鸯弦。原来是女子在思念丈夫,这一轮明月化作一轮思君月。这包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春风送到遥远的边关。女子思念丈夫以泪洗面,她想告诉丈夫,自己十分思念他,为他面容憔悴、肝肠寸断。诗中从不同的角度把这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轮相思月,寄托着女子浓浓的相思情。
        盛唐时期,边塞还是不安宁。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边塞风光,巍峨的天山,苍茫的云海,边塞苦寒,一轮明月的银光洒遍大地。长风掠过几万里来到了边关。这些历代征战的地方,很少有人能活着回到家乡。戍边的将士仰望边关的景象,思念故乡,一脸愁容。他们猜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这月夜之下,望月思君同样愁苦叹息:远方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边塞上这一轮明月化作一轮相思月,是妻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李白的《三五七言·秋风词》“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在深秋夜晚,秋风萧瑟,抬头望月,诗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次相见?此时的诗人相思于胸、情难熬。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这么深情的情话远远高于我们现代人的情语,望月相思,刻骨思念,感人至深。
        三、李白的思友月
        李白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写下了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杨花落尽杜鹃鸟声声啼叫之时,诗人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杨花落尽子规啼”景中见情,“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愁的由来。不用悲痛之语,却见悲痛之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千里相隔,难以相随,但月照中天,千里可供。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随风飘到王昌龄那里,因为虽然分隔两地,但能共同望月,这一轮明月既寄托着对好友的同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好友的思念。
        据史书记载,到了唐代,日本不少于十三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晁衡就是其中之一。他长期留居中国,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晁衡随日本访华的使者回国,在航海途中遇风暴,当时误传晁衡遇难,李白听闻好友晁衡溺亡的消息,于是写下《哭晁卿衡》 。诗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对逝者深切的哀思。没有眼泪,没有凄切的情调,可是那深切真挚的怀念,以歌当哭的悼念,感人至深。“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哀悼与思念之情。
        在李白众多的月亮诗中,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始终是李白诗中的那一轮相思月,不论是对故乡的思念,对情人的思念,还是对朋友的思念,都那么的真挚浓烈、感人至深,胜过我们现代人相思话语的千万倍!李白真不愧是“诗仙”,就连那一轮“相思月”都格外明亮、有情!
【参考文献】
1、陈洪清《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2、吉林出版《李白诗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