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 丁双喜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丁双喜
[导读]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黄金时期。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公岭镇中心学校  丁双喜  246122

摘要: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黄金时期。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其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明确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观念,从而助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创新意识;培养
        引言
        在创新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广大教师纷纷致力于数学教学中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的探究应用,以求为小学生创设开放自由、友好互助的认知平台。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培养逐渐风生水起,并在数学课堂上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模式,且得到了师生群体的普遍喜爱和积极践行。
        一、创新教学条件,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系统,从已知信息中创新想法,或是拥有独特的理解,促进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创新,学生可以在后续学习中,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思维途径去完美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其一,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意味着它的多面性、广阔性以及开放性,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认知水平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前提,学生能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寻求新知。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多边形面积算法的多样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验,同时巩固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将运用分割、添补等方法,把组合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分别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师将复杂图形转化为常规图形,可以快速算出多边形的面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种求解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其二,要积极引入数学开放性题目,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数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引用开放性题目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在不同思路、解题方法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进步。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中,学生要注意观察一些不规则图形,思考如何求得面积,拆图、拼图等技巧将是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方法的重要依据,学生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激发发散思维,从而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二、创设质疑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当学生产生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展开深入的挖掘、思考,才会从中发现新的内容,从而创造出新的东西。就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来看,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并非自主参与其中,自我意识得不到良好的体现,具有较强的依附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通过例题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知道了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数的分母分子交换位置就可以了,并且知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此时,课本的知识点已经学完了。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关于倒数的认识,学到这里是不是就完整了呢?你还想求哪些数的倒数呢?”一会儿,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了问题,生1:“小数有没有倒数呢?比如0.25的倒数是几?”生2:“2的倒数是几呢?”我高兴地表扬了提问的同学,说这正是我要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对倒数的认识更深一步。
        三、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又在生活中普遍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从实际出发,力求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新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综合的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例如在教乘法分配率时,对于axc+bxc=(a+b)xc的认识时,很多学生始终不明白,练习错误率非常高。后来在一位老教师的指导下,我向学生呈现了一位妈妈去菜市买菜的情境。西红柿3元一斤,买了6斤;黄瓜3元一斤,买了4斤。西红柿和黄瓜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很容易得出:6x3+4x3=30(元)。紧接着我又说明,由于卖菜的老板忘了西红柿和黄瓜各自多少斤,且买菜人多,就把西红柿和黄瓜放在一起称重,得到的重量是10斤,计算公式变为:10x3=30(元)。我向学生提问:“这样做可以吗?”同学们都说可以,因为西红柿和黄瓜的价格一样,可以先算出它们的总重量,再乘以价格就可以了,从而轻松得出了“6x3+4x3=(6+4)x3”的结论。借助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买菜问题,一个枯燥难懂的数学运算定律得以简单有效地呈现给学生。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达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标,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刺激和激发,能够把数学教学内容利用有效的数学情境展现出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发现的数学问题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双重目的。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对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在工作上要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情境,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思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京新.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4}(10):186-187.
[2]郑绍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4):13-14.
[3]崔万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20,{4}(17):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