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 梁汉翠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梁汉翠
[导读] 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

广西南宁市横县六景镇第一初级中学  梁汉翠  530317

摘要: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密切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并起到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的作用,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帮助,而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途径的研究,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理论研究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教育部曾多次就如何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以及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明确的指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国情,从而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至今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不仅是现在,在未来还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像小时候经常背诵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诫人们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人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在环境的熏陶下品行会产生好与坏的差异。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后期的环境教育对他们的三观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时如果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定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加以传承和弘扬。初中语文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抵御当前西方文化的入侵,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并且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并且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但是考虑到初中生的思维和认知,如果要将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教师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不仅要具有正能量的积极意义,还要明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因此,教师要充分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中的古诗、文言文为切入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的经典,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教师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对其中的语义、词句、作者背景等基础知识详细地解读,在这之后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文中的“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等,教师可以借助这两个典故对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展,并适时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一篇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是能让学生受益良多的。其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文学美感,还可以帮助教师借助作品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与家国情怀,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渗透。
        (二)灵活应用情境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传统文化知识虽然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很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还需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来创设趣味情境,将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秦始皇、汉武帝曾经登过的碣石,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待学生对古诗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后,再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剧片段以及碣石山景色的相关图片,并据此创设“穿越时光隧道,亲临碣石山”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曹操,在登上碣石山后会有怎样的感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曹操在诗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同时还能够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对本诗的意境美与深远立意拥有一定了解,而经过这一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后,学生对于《观沧海》这首诗乃至其他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进一步增强。
        (三)组织学习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各种优秀精神、品质的传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需要通过知识讲解、文学作品解析来实现,同时也要积极组织各种传统文化学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优秀传统美德、精神思想落实到行为实践中,以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自习课时间组织班会活动,鼓励学生效仿“邹忌”,为其他同学提出善意的意见,同时根据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意见来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在互相帮助、互相督促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
        结束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不断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涌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2):105-106.
[2]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32):126-127.
[3]董学燕.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