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编辑中的编导意识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侯朝霞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对于娱乐节目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

广东广播电视台  侯朝霞 510066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对于娱乐节目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在电视纪录片的编辑过程中,编导的意识会融入到纪录片中,编导个人的审美和编辑技术对于纪录片的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结合纪录片编辑的实际情况,探讨编辑中的编导意识对有效提升纪录片的质量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纪录片编辑中编导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在编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提出提升纪录片编辑中的编导意识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纪录片编辑;编导意识;分析
        前言:最近这些年来,我国电视节目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优秀的纪录片,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大国质量》、《人世间》、《河西走廊》等优秀纪录片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结合调查研究可知,观看纪录片的群众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较高收入的特点。现阶段,在我国传统的纪录片正在慢慢转型,朝着综艺化的方向发展着,也有一些知名网站是有意向和纪录片合作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具备话语权。纪录片在实际的编辑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编辑意识的影响,所以,编辑的个人审美以及编导意识是否完整,对于纪录片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最终上映的纪录片能否受到观众的喜爱,和编导意识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对编导意识进行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一、纪录片编辑中的编导意识的重要性  
        一部质量上乘的纪录片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还需要融入编导的“价值真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纪录片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就是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价值意义。在对纪录片实际创作的过程汇总,编导通过选题、内容策划、拍摄以及后期剪辑等方式来融入价值意义。比如说,纪录片《迁徙的鸟》尽管只是一部记录动物的录像,但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情感却是十分丰富的,能够引发观众的共情。 成功的纪录片,内容往往和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以及人在社会中生存的状态。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具备严谨的风格,还需要保持一定的个性,在对人文内容的表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力。对于纪录片来说,不仅要包含起始、发展、高潮以及结尾,还需要编导掌握一定的叙事技巧,对内容的韵律和节奏进行把控,并结合内容来调整叙事方式,这样才能形成具备一定风格的纪录片。 对于一部好的纪录片来说,在创作初期需要考虑好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创作这个纪录片,二是使用怎样的方式来创作这部片子,这是编导在最初构想纪录片内容时需要做好的工作。编导还需要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借鉴其他优秀的经验,并融入自己的体会,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
        在纪录片中,编导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称之为纪录片的灵魂。编导意识是一直贯穿于纪录片的全过程的。纪录片的制作包含了从选材,拍摄以及编辑等过程。编导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承担很多工作,比如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使用什么样的风格进行纪录片拍摄,镜头角度是怎样使用的,以及如何进行编辑等,编导在做这些工作时往往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进行详细规划,纪录片编辑中往往体现了编导意识的深度,所以,编导意识对于纪录片编辑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1]。
        二、纪录片编辑中需要遵循的表达原则
        从最近这些年来纪录片的社会反响来看,一些广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纪录片都蕴含着编导的审美和意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编导在进行纪录片编辑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地遵循一些原则,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呈现出高质量的纪录片。
        (一)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纪录片的制作和电视、电影等的制作过程是截然不同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可以是虚构的,是不真实的。但是,在制作纪录片时,最重要的是保证内容是真实的,要避免出现一些人为创作的痕迹,尽管说编导在编辑纪录片时要融入一些主体意识,但是需要掌握好其中的度,不能过分融入自身的主观意识,这样才能保证纪录片的内容是客观的,并能给予观众一定的思考空间[2]。
        (二)要赋予其艺术性
        纪录片的内容是来源于现实社会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对应的艺术加工,不能直接将生活中原版的图像和声音直接呈现出来,这样是无法体现出纪录片的艺术性的。与此同时,纪录片的制作不能只是简单对生活进行记录,不能太过于程式化,一部质量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保证真实性,还需要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视觉效果。所以,编导在进行纪录片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配乐、字幕以及同期声等形式来丰富纪录片内容。



        (三)不能违背逻辑关系
        纪录片最重要的是对真实的内容进行呈现,在进行纪录片拍摄时,素材和场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编导为了制作出吸引观众的纪录片,往往会使用一些艺术性的加工方式,在实际剪辑的过程中,编导意识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编导万万不可为了博得观众眼球而毫无原则的增添纪录片的趣味性,以致纪录片的逻辑出现混乱。在进行编辑时,需要掌握好编辑的节奏,注重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纪录片的质量[3]。
        三、提升纪录片编辑中的编导意识的策略
        (一)编导意识主体性的发挥:确定纪录片内涵
        对于纪录片来说,素材的内容对纪录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编导意识是纪录片的内涵。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编导如果不能确定好纪录片的主题,并选择合适的素材,只是简单使用一个素材就进行纪录片的拍摄,之后再对拍摄的内容进行编辑,这样的纪录片是没有内涵的,仿佛是流水线上的产物,很难得到观众的喜爱,也无法发挥出纪录片的最大价值,编导的主体意识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编导在编辑纪录片的过程中,需要精心的选择题材,并对内容进行合理构架,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升纪录片的内涵。编导在做选材工作时,需要从自身的审美、价值观出发,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编导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生活积累、人文素养以及艺术气质,这样才能保证纪录片的是极具艺术性的,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受到观众的喜爱[4]。
        (二)编导意识审美观的再现:纪录片镜头的选择
        纪录片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核心要素。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如果不具备真实性,就如同无源之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编导不仅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拍摄素材,还需要对这些拍摄素材进行合理使用。一部质量上乘的纪录片需要将现实生活真实地呈现出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有效吸引观众。在纪录片中,镜头是表现内容的工具,这是每一个摄影者都需要明白的。在纪录片中,不同的镜头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情感,有着不同的差异性;不同镜头之下的事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能给予观众不同的感受。因此,编导就需要学会使用镜头语言,将事物的内涵真实地呈现出来,捕捉最精彩的内容。编导意识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的掌握性,往往蕴含着编导的审美意识。
        (三)编导意识创新性的表达:纪录片剪辑的风格
        世界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曾经这样表示“剪辑是纪录片的灵魂”。在纪录片的实际制作过程中,前期的拍摄工作只是获取了事件的场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素材进行加工,其中需要确定好纪录片的剪辑风格,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取舍,通过融入编导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呈现出主题鲜明的纪录片,这样的纪录片不仅内容真实,还蕴含了更多的编导情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赢得观众的喜爱,这样的纪录片才是有价值的,也能为今后的纪录片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纪录片迎来了繁荣时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制作出质量优质的纪录片需要编导进行科学选材,构建出合理的框架,并不断丰富镜头语言,使用丰富的剪辑技巧,并融入一定的审美,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编导意识的。现阶段,我国新媒体融合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快,在我国电视媒体上面临的是新的转型机遇,编导作为纪录片的制作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纪录片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合理调整,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编导意识,使得纪录片更具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戚平. 守正创新,润物无声——谈电视纪录片编辑编导意识的运用[J]. 传播力研究, 2020, v.4;No.096(12):89-90.
[2]董雅丽. 《数风流人物》创作谈——关于人物纪录片中编导主观意识的思考[J]. 中国电视, 2008(01):68-69.
[3]张芳瑜. 编导在"真实再现"中"把关人"角色的演绎——以历史题材纪录片为例[J]. 今日财富, 2008, 000(009):162-162.
[4]杨彦翀.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浅谈纪录片摄影师的画面拍摄意识[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4):58-59.
[5]常仕本. 用纪录片的语言讲述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光荣与梦想——《走向海洋》总制片人、总编导、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陈红专访[J]. 中国电视(纪录), 2012, 000(003):49-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