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体验阅读中发展审美能力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李玲
[导读] 审美能力是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  李玲 266061
                           
        审美能力是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审美能力,以语言文字的感受为起点,在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鉴赏能力;以情感的交会为契机,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审美评价创造能力。
        现实中不少语文课堂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教师赶进度,做练习,迎接各类考试,授课时,课堂用于阅读写作的时间不断压缩,用更多的时间复习易于拿分的内容。因为时间紧张,学生机械地写作业成为习惯。阅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体验特别是情感的融汇,淡化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审美素养提升难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另外,缺乏阅读与发展审美能力融合的有效载体,课堂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缺乏阅读与审美融合的途径。
        自主体验阅读,通过课堂上的引领,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阅读,每一个重要的环节围绕语言教学展开,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把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有机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法引领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法,运用预习导读和查、划、写、思、记的自主阅读方法,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构建以问题发现和解决为特征的促使学生充分发展的理解课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学生展讲,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自学目标是:自读课文,积累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的内容是:概括事件,体会感情,发现写法,提出疑问。学习方法是:查、画、写、思,独立学习;组内讨论,互为补充。通过概括事件和内容,人物的美鲜活起来。借助朗读,语言的美、情感的美通过学生的感受、理解慢慢清晰,比如品读带省略号的语言该怎样读:“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等,体会母亲的感情。通过细读批注,独立画出描写我、母亲的句子,写出批语,体会作者当时和写作此文时的心情。最后进行创造性补写,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是母亲   ;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回音,那是孩子     。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感受、情感的交会中培养审美鉴赏创造能力。
        二、课程开发
        精选文章,编写阅读材料,进行单篇批注;整合诗文,编写经典诵读读本,进行考级活动和评价;借助文学社宣传阵地编辑刊物,助推阅读;编写名著导读,拓展自主阅读;汇编学生优秀日记,展示审美体验与感悟。为学生提供阅读与发展审美能力融合的有效载体。
        三、活动开展
        课堂需要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是阅读与审美融合的途径。
        游故居,读名篇名著。


指导学生网上查找青岛文化名人故居资料,合理安排时间,探访名人故居,实地游览:老舍故居、沈从文故居、闻一多故居、王统照故居、梁实秋故居、萧军萧红故居、洪深故居、康有为故居;阅读名著和文章:《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王统照长篇小说《山雨》、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萧军萧红《八月的乡村》、《生死场》等,开展名著阅读专家讲坛活动和名人文化知识展示活动。
        荐文章,展读讲。围绕每学期展读主题,推荐自己读的好文章,讲故事,丰富内心体验。学生平常在校、在家的阅读时间都有限,如何利用好片段时间阅读并有所收获呢?我建议学生读点杂志类、短篇文章集本类读本。读物可以是《青年文摘》《读者》《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故事》等杂志读本。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由一名同学阅读推荐自己读的好文章,从听众里指出两位同学说说听后感,再由朗读者说出推荐的理由,然后推荐下一位朗读者。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也可以开展讲故事活动,要求是面对同学,以讲代读,能吸引听众。学生讲的内容很丰富,有自己的故事,老师、家人的故事,自己的偶像的故事,还有为我们不熟悉的历史故事。不管是讲故事的同学还是听故事的同学,都明白了要让别人愿意听下去就要讲清故事的要素,特别是要有吸引人打动人的地方。推荐阅读和讲故事让学生对好文章有了评价的标准,更从中受到心灵的洗涤。
        树偶像,立品格。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精神空间。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获得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引导学生从接触经典入手,向学生推荐交流名家和经典名著,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力求采用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学生作业量大,阅读时间、借阅条件有限,精选了作家名篇,首先对教材中的名篇佳作精耕细作,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整合教材,比如选取《神奇的丝瓜》《槐花》《幽径悲剧》《忘》《赋得永久的悔》《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组成“走近季羡林”单元,让学生触摸大师高贵的灵魂。安安静静地读书、摘记、思考,并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成果分享,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表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自己的认识也逐步深刻,逐步搭建起审美的家园。在整本书阅读中,精选“人生的苦难、生命的颂歌、生活的滋味、民族的光芒”内容的八部经典著作,这些作品语言与生活接近,容易引发思想共鸣,作品中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以及对人性的揭示,为学生提供精神探索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美的能力,发展独立人格。
        展素材,挖生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生硬没有情感,丝毫不能打动人。老师如何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挖掘写作素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认识体验的文章呢?我们首先关注的应是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健康情感。例如,日常生活中学生迟到了张口就说:“今天堵车”,没写完作业随口就说: “本子放在学校里了”。语文老师应该敏锐地感受到并针对学生中的这些问题开展写作。我展示了芭蕾舞演员阿隆索的人生经历和名言“不给自己任何借口”,以“借口”为话题,写文章。学生写作立意浅显,大多学生写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表达懊悔之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刻挖掘人物性格特点中蕴含的社会现实意义,使之具有时代感,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社会,这是讲评的难点。初中的学生大多喜欢故事性强的文章,于是我展示了一个故事:美国总统小布什以忙于工作为由,告知来电的老布什不能回去看望生病的母亲,老布什以短信的形式回顾了在小布什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总是义无反顾的出现在孩子面前。最后,小布什克服困难,出现在母亲的病床前。这篇文章同样是写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文章的中心往深处挖掘:在爱与责任面前,所有的忙碌和阻碍,都不能成为理由。通过对比阅读挖掘生活的情感因素,培养积极的情感。
        阅读是一个自主实践过程,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和情感进行阅读,才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