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乐武同一性】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朱更须
[导读] 当代广大青少年音乐武术爱好者、习练者喜逢中华盛世,国泰民安,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身体条件最适合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望你们时不我待,更加敬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勇挑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担,潜心研究,刻苦用功,开辟出更广阔的二者技术通道相融相通性之路,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茫。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高阳县委员会  朱更须  河北保定 071500

        一、历史的回顾
        (一)音乐方面
        《琴操》载伏羲、神农作琴瑟,黄帝制笙竽,夔作鼓,伶伦、荣将铸钟等内容。还有《吕氏春秋》记载远古的音乐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很好的说明。《国语》中阐发了十二律的名称及意义。《吕氏春秋》、《列子》中均有记载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成知音的故事。孔子曰“安上治民莫过于礼,移风易俗莫过于乐,二者相与并行”这是典型的儒家治国思想。
        (二)武术方面
        《述异记》载炎蚩尤部落善于徒搏角抵(以摔跤为主的搏斗),这是武术的雏形。还有《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高手,《吴越春秋》记载,著名女击剑家越女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越绝书》记载了铸剑鼻祖欧冶子的成就。《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里的兵虽然指国防,但是含有士兵素质(包括格斗内容)的培养训练内容。到战国时期武术有了娱乐活动和军事技术双重性。
        从以上文献记载情况看,作为国粹的两种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先民之手,都与先哲有关,都是在相同的原始图腾文化、原始宗教、原始农业畜牧业天地自然规律认识影响下孕育演化,都具有中国文化体验和感通的特点,都兼有个体生活功能、社会融合功能和国家统治功能,所以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和民间所重视,二者几千年来在相融相伴相乐中发展与提高。因此他们在其特质属性方面有相同相似之处,习练技术通道也自然有相同相似之处。
        二、“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的感悟
        中国武术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顶峰。清末民国初年的武学泰斗、在国内外有“武圣人”美誉的绝世宗师孙禄堂(1860-1933)先生在其《拳术述闻》一文中提出了“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的观点。文中写到他与民国书法名家高道天(冯玉祥的老师,于右任称其得《石门颂》精髓)关于拳术的对话,原文:“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 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古人云‘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拳术五拳之中和,书法五锋之中锋,二者运动虽有不同,然其精奥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文中又提到孙禄堂先生1929年夏与庄思缄(中国第一个白话文女作家陈衡哲舅父)关于剑术的对话,原文:“又观乎舞剑之形势,行如游龙,屈曲婉转,变化之意义,与草书用笔之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式实相同,始信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曰得书法之道,为不虚也。是则古人之善书者,迨皆明剑术之理。盖不如是,焉能得草书中之实质与精神乎?”根据以上内容说明孙禄堂先生肯定“书武同一”的观点,他把武术与书法融会贯通起来论述,体现“万殊合规一本”的哲理。我在对孙禄堂先生的博学多才敬仰钦佩之余,亦感悟到:形意拳之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鼍、鸡、燕、鹞、蛇、鹱、鹰、熊,太极拳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些拳式套路的五行所属、劲性、手法、步法、对应人体五脏功能是否和音乐(二胡)五音十二律的五行所属、音性、手法、弓法对应人体五脏功能等是否有融通之处,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的观点揭示了不同的中国文化和艺术有相似或相同的艺术通道和感知,而且符合《易经·咸卦》所述:“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中人是一个“共通的感觉体”,万事万物都有其相通性的理论,所以不论武术和音乐,都是人所感知的不同出口形成的操作模式。
        三、浅析民族乐器与武术习练技术通道相融相通之处
        (一)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先向大家明确几个专业概念及内容
        1、入门三害: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2、入门九要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其准则是三害莫犯,九要莫忘。另外手五指有撑抱等之意。



        3、内的内容:精、气、神、心、意、内劲、内气等。
        4、外的内容:头、躯干、四肢、姿势、动作等。
        5、乐器以二胡为例,武术以太极拳为例来阐述。
        (二)二胡演奏与太极拳练习几个相融相通的技术通道
        1、外形方面
        二胡演奏左手握把大部分时间虎口撑开,手指呈领、顶、扣、抱交替之状,右手拉内弦时,用中指和无名指的力量往里压弓毛,弓要有一定的张力,拉外弦时时靠中指背面和大拇指腹部外顶。头正身直,两目平视。学乐器开始首重姿势,坐姿正则气舒神怡,弓、弦力乃劲;坐偏则气滞神颓,弓、弦力必弱。”姿势正确,才能与肩、肘、腕、指的动作配合相宜,才能便于挥运。太极拳的提顶、拔背、收下额,两目平视,两手的五花掌要求与此类似。
        2、二者练习每一步的方法及感知
        第一步,此阶段练习二胡两手握好二胡位置后,正式演奏二胡前要沉心静气,心无杂念,呼吸自然,保持好姿势,两肩松开两手虚心,全身心放松,把上边内容想一遍,最大程度的体会一下,然后开始演奏。习练太极拳预备式中无极式要求是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致中和虚灵之极后,把三害九要想一遍,这时由无极进入太极,阴阳开始分开,然后动作就开始了。
        第二步,此阶段练习二胡第一任务先把基本姿势弓法指法掌握,把握好音准。这时用的力尽量用自然舒服的力,尤其是练慢弓时,体会调息、松沉、松活,最大限度的做到放松,自然呼吸就可以了。习练太极拳此阶段要姿势动作掌握准确,把握好节奏速度(开始速度慢),初步的感觉体会用意识支配完成动作,就是用意不用拙力。尽量放松,自然呼吸就可以了。此阶段二者主要是练外。
        第三步,经过上一阶段训练,二者掌握好基本动作后,此阶段练习二胡在把握好音准的基础上,逐渐加大放松意识,有时身体某些部位提醒大脑在紧张,这时就放松哪里,逐渐加大意识支配动作的力度,慢慢体会用意不用拙力(因为二胡练习手中有物,运动起来放松比练太极拳困难,所以到此步才要求加大用意尽量不用拙力的训练力度),呼吸逐步变为腹式呼吸,逐渐熟练丰富弓法手法在不同曲目中的运用,同时注意在快弓练习中,呼气时下沉松开两肩、胳膊和手,吸气时将空气通过鼻孔直达丹田,在慢弓练习中除此以外,注意推拉弓转折时下沉松开两肩、胳膊和手片刻。习练太极拳此阶段要尽快完成腹式呼吸,练习过程中主要任务是放松,体会动作连接转换时的松沉松开感觉,同时注意开胯,稍节手甚至两个小臂出现涨满的感觉,这个气感有多少算多少不要管它,那是虚火远远不是真气,尽管放松就是了。这一步二者需要时间较长,直至腹式呼吸完成。
        第四步,经过上一阶段二者完成腹式呼吸后,外气能直达丹田,此阶段练习二胡熟练地把基本手法弓法运用体现在旋律节奏的变化上同时,根据曲目内容表达,加强有些音节音头音尾的质量练习,加强手上自然之力的体会,逐步训练劲意往回抽,直到丹田,两只手往外放,肩部是互拉的分界点,慢慢手一动脚趾、脚后跟有登劲的感觉,手脚通过丹田能说话,习练太极拳此阶段也是劲意训练,动中缩劲,顺中用逆,逆中用顺
        第五步练习二胡通过放松、呼吸及劲意训练,逐渐由意识支配到自然形成吸气时能到腰后命门,甚至后背,呼气是由丹田呼出,喉头能明显下沉散开,慢慢达到肩插在丹田的感觉,胳膊像是丹田长出来的草一样,肌肉劲渐消,关节囊劲、筋劲渐长,内力(自然之力)逐渐形成,内气(真气)逐渐生成,意、气、力逐渐相合。此时音质开始慢慢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字正腔圆。习练太极拳大致与二胡以上相同,但是尤其髋关节及其以下由更突出的训练与感觉。以后的内容开始越来越深奥。
        第六步无论练习二胡还是太极拳,还是按照以上法则练习,开始慢慢丹田鼓荡,神舒气敛,劲道越来越灵活、有锐利、随心所欲。音性越来越好。练习二者可以在明白老师面授及示范下,松开全身更多的细胞,达到意气力肩肘手高度统一后,体会内气内劲开合、吞吐等,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老师当面指导,万万不能按道听途说来的内劲开合、吞吐等规矩方法进行练习,尤其是循环。如果没有明白老师面授及示范的条件,那么怎么练?就是围绕松、散、空、通方面练习,越自然越好,体会细节的每一部位贯串联系的感觉,逐渐能驾驭。内劲越来越强也就是自然之力越来越强,用自然之力演奏出来音乐也就是自然之音即天籁之音。
        当代广大青少年音乐武术爱好者、习练者喜逢中华盛世,国泰民安,你们这个年龄阶段的身体条件最适合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望你们时不我待,更加敬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勇挑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担,潜心研究,刻苦用功,开辟出更广阔的二者技术通道相融相通性之路,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茫。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完整准确的执行了一专多能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朱更须(1971-10),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北保定,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太极拳练习套路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高阳县委员会,单位所在地和邮编:河北保定 0715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