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李丽芳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柳州市城中区文化馆  李丽芳  广西省柳州市  545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化、群众审美倾向和标准亦不断转变,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遭遇重大冲击。因此,本文将以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为切入点,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转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引言:
        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兴衰荣辱的见证者。在全球化趋势下,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以其性质为参考,遵循时代诉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实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一、基于传统文化转型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第一,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习俗逐渐被现代文化取代,普通话的普及得以推进各民族的融合交流,但导致诸多民族语言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目前,非物质文化断层状况愈加严重,诸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1]。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变化迅速,其传承和保护工作将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且社会各界对其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第二,“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形式,诸如壮族山歌、侗族大歌等。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主体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亡具备直接影响。传承包含个人传承与群体传承,群体传承极易受市场环境的干扰;个体传承人逐年减少,且呈现老龄化趋势,难以引发年轻人的兴趣,致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对“人亡艺失”的局面。
        二、基于传统文化转型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第一,抢救性保护。部分非物质文化没有依托媒介,致使其在时代流转中遭受严重冲击。基于此,部分传承人凭借相应的政策保障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形象扎根国民心中。比如,湖南昆曲作为一种没有依托媒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无形的昆曲转变为有形的影视作品或著作实现保护与传承目的。抢救性保护方式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流传千古。第二,生态性保护。部分传承人凭借国家政策支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建设生态保护园,将卓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入其中,以此引领当地群众投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提高保护效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备异曲同工之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具备个体传承和群体传承两种形式[2]。群体传承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区居民凭借群体创作和大型民俗活动的形式实现文化的代代相传。而个体传承即政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为依据选择适宜的传承人,传播和宣讲其所传承的非遗文化。此外,祖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传承的关键形式,其以家族血缘为纽带选择传承者。



        三、基于传统文化转型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认知非遗生存环境,树立客观传承观念
        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成效为参考,个性化锐减、文化多样性是当代社会国民面临的关键问题。文化多样性可为国民文化生活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满足国民多样化的情感诉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必须树立客观的保护传承观念,精准把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规律,深刻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和原始形态,强化和维系其文化生命力。传承人与文化部门可合作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提高国民深刻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比如,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融入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教材中,或将皮影戏、剪纸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生特长考核范围,设立单独选修课等。
        (二)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能力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因此,相关部门应以强化传承人的传承保护能力为目标组织工作,以“活态传承”为核心思想,提高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创设尊重文化的社会环境,为其创造传承非遗文化的平台条件,提高其社会待遇与影响力;深度探索年轻学徒培育体系和奖励机制,推动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年轻化发展;提高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非遗研培计划”的重视程度,提高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超技艺和经典作品的重视程度,以期发挥其文化引领价值,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此外,传承人应树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传承与保护理念,深度认知非物质文化与自然资源的联系,关注非物质文化的长期发展,比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野生动物资源、天然稀缺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与动物保护理念相悖,因此,传承人必须理性思考该文化的传承问题,深入探寻、研发代替品和新材料,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以便推动该文化的有序发展。
        (三)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潜力
        在现代化社会,国民生活模式和商品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国民消费观念亦随之转变。因此,传承人应深度探索古琴、剪纸、柳州螺蛳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商业潜力,提高其文化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迈上新的台阶。以“柳州螺蛳粉”为例,传承人可深度探索柳州螺蛳粉的来源、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深度钻研其传统制作技艺,从而积极参与《人间烟火》等中华传统美食传播节目,宣传柳州螺蛳粉的文化内涵和传统制作技艺,提高其文化价值与文化竞争力;并以保持其“烫、爽、鲜、辣、酸”的特色风味与传统制作技艺为前提,依据当代群众的饮食诉求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经济价值,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的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其传承与保护工作已经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因此,相关工作者必须深刻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存在缺陷,以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为切入点,采取针对性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并结合时代诉求不断创新保护与传承方式,提高其传承与保护成效,高效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价值,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屏, 王立平, 谢琼梅. 传统文化转型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讨[J].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9, 000(010):248,250.
[2]唐伟杰, 陈晖, 饶炜红,等. 从"技艺"到"记忆":非遗视角下泉港延绳钓的传承与保护——以柯厝村为例[J]. 台湾农业探索, 2019, 000(003):2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