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将军的革命生涯与气节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 高奕庭
[导读] 英雄骑马像是纪念性雕塑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

广州雕塑院  高奕庭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英雄骑马像是纪念性雕塑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作者所创作的人物雕塑叶挺将军骑马像,以主人公叶挺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以战马作为次要的表现对象,整幅作品以写实的形态表现出英雄高昂的姿态,整个作品具有中国特色,且十分具有动感,推动当代雕塑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纪念性雕塑;叶挺骑马像;现代雕塑;象征意义
        作者以军事家叶挺为主人公,利用雕塑的艺术形式创造力叶挺骑马的形象,运用写实和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了英雄叶挺高大伟岸的形象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整个作品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风雨、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其中蕴含的象征和内涵给艺术品带来了十分高的层次和价值,叶挺骑马雕塑像是一个十分具有意义的艺术作品。

      

        一、人物背景介绍
        叶挺,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是在中国共产党中拥有着特殊地位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在抗日战争中获得英雄伟绩,叶挺将军一生功勋卓著,周总理也曾赞扬他“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叶挺将军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再次写下入党申请,叶挺将军曾参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战争,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在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中写出著名的《囚歌》以明志,他历经十年流亡,经过五年牢狱之灾,尝遍挫折和艰辛,但是他始终不改自己为国献身的初心,矢志不渝地坚定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他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令我们敬佩,他在一如他在诗作《囚歌》中所写:“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因此,作者选择叶挺作为雕塑形象的主体,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红色内涵。
        二、作品的描述
        首先,叶挺作为中国历史中的英雄和骄傲,作者在塑造叶挺的雕塑形象时,将自身对英雄的钦佩之感融入其中,颂扬叶挺将军的丰功伟绩。作者没有局限于叶挺本人的形象,而是塑造了一个身形高大、身影伟岸、一身正气的革命英雄形象,在叶挺人物形象下塑造了一匹低头前进的骏马形象,在马的身下塑造出一座连绵起伏的山的形象。叶挺骑马像使观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英雄叶挺骑马的场景和氛围,坚硬的顽石,体块的构建,铿锵有力的线条,马和人的结实的造型和形象都高度展现出动人心魄的英雄力量[1]。作者将多种现实因素和艺术手法相融合,深入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内涵,深刻表现了英雄叶挺的丰功伟绩,真正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毅和不屈。创作者将动物和人物、历史题材相联结,直抒胸臆,不仅仅塑造了叶挺骑马的英雄形象,更是宣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精神,整个作品包含深刻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三、雕塑形式语言的探索
        人物雕塑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叶挺骑马雕像的人物雕塑形式语言的选择取决于主人公叶挺的性格和背景,叶挺骑马像表达叶挺将军的勇敢与坚毅,同时也表达出对“铁军之魂”的深刻理解,整个雕塑作品对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首先,叶挺骑马像在体量上解决的人和马的比例关系,假设人物形象过于高大,会令人感觉整个雕塑作品头重脚轻,缺乏中心;假设人物形象过于瘦小,则会容易出现重心不稳,整个作品重心下移等情况,导致作品不够严肃、缺乏严谨程度等情况,容易令观者感到不适。叶挺骑马雕塑像整体以三角形为构图模式,在大的三角形结构中,找准内在结构,并且强调三角斜线、水平直线,左右弧线和上下弧线四种线条结构的相互呼应和穿插,以确保作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作者所创造的叶挺骑马像中,叶挺左手手持刀剑,右手放在马背上手仅仅拴着缰绳,身披军大衣,身着军装,脚穿长靴,气宇轩昂地骑在马背上阔步前行,主人公叶挺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一丝不苟,战马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肌肉运动完美无瑕,整个雕塑作品成功地表现了这位军事家的丰功伟绩和气宇轩昂,给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角形的斜线由下向上,由下面的斜坡向人物头部集中,使整个作品稳定和厚重。观察马的形态,作者将马的四肢设计得较为修长,马的身形也塑造得十分强壮,马有着宽阔的胸部和臀部,脖颈较长。作者将码头设计为低头的模样,不仅暗示了主人公叶挺的悲怆结局,同时给予观者一种无限遐想的余地,拉长作品的空间感,手法运用十分娴熟老练。
        水平直线则强化了整个作品的平衡稳定,并给人一种叶挺骑马在向前奔跑的感觉。左右弧线使整个作品富有变化和动感,同时弧线的变化突出了马的深圆润的身形,左右弧线以马的身形为走向和趋势,突出了战马的强壮,同时升华主人公叶挺的坚毅形象[2]。
        叶挺骑马像看起来具有中国特色,战马夸大的体量,人物雕刻粗中有细,人物形象生动且饱含力量。作者选择叶挺骑马的动态形象,叶挺双腿弯曲跨在马背上,几乎成一个站立的姿势蹬在马磴子上,主人公叶挺的躯干和头部角度对峙,给人物以重量感,战马的肌肉运动十分明显,修长的脖颈和宽阔的马背使整个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动感。
        上下弧线使马的形体韵律起伏变得矫健优美,各种线条各附其行,各司其职,在穿插和交织中和谐有序地构成了完整的作品。观察作品线条的变化,作者特意增强了对“朝上面”的刻画处理,制造了一种“山”的地势地貌,运用粗粝坚硬的表面肌理手法,将整幅作品的各个部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共同刻画的叶挺将军如山般的人物英雄形象,同时昭示了英雄的悲怆结局。
        结束语
        叶挺骑马像反映了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保家卫国、顽强抗争的坚强意志,激发观者的爱国情怀,对群众也起到了激励和鼓舞的作用。作者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叶挺骑马雕塑像的设计相融合,使整个作品取得了气势恢宏的形象和气魄,具有十分强烈的代表性,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士强.关于当代雕塑创作的反思[J].今古文创,2021(21):101-102.
[2]王鹤.纪念性雕塑:英雄骑马像作为政治军事符号的形态演变史[J].中国文化遗产,2017(06):7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