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在易地扶贫中的作用初探----以靖安安置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 杨梅
[导读] 目前,易地搬迁进入“后半篇”文章“稳得住、长期能致富”阶段,怎样稳住,如何致富,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完美衔接,就必须实现产业振兴。

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  杨梅  657600

摘要:目前,易地搬迁进入“后半篇”文章“稳得住、长期能致富”阶段,怎样稳住,如何致富,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要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完美衔接,就必须实现产业振兴。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易地扶贫中产业发展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本文以昭通市昭阳区靖安安置区为例,对产业发展在易地扶贫中的作用作初步的探索分析,并根据安置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产业发展,从物质上让贫困户有了脱贫保障;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使脱贫有内生动力;只有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才能加速脱贫致富的步伐,以产业发展促教育扶贫,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发展新气象。
关键字:产业发展  教育扶贫  社会发展
        一、安置区的基本情况
        根据资料显示,安置区基本情况是如下:
        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跨县安置区,跨县安置昭阳区、大关县、永善县、彝良县、镇雄县、盐津县(区)群众40549人,涉及9256户,其中:建档立卡31160人6976户,同步搬迁9389人2280户。搬迁群众中有学龄儿童8737人。
        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是安置区过渡期的重要抓手
        安置区应注重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整合现靖安镇中现有在校学生2272人,部分高中学生。靖安新区2020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4841人,其中:小学2849人;初中1332人。
从数据分析,10%的学生属于基础较好,可能上理想大学,90%的学生实施职业教育,是实现过渡期产业发展与教育扶贫的有力抓手。通过产业发展和教育扶贫的有效融合,作为安置区5到10年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是安置区当前一段时间稳下来,发展致富的需要,也是从根基上解决贫困的重要途径。
        三、产业发展促进安置区人才培养
        (一)“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人才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安置区的未来发展,充分发挥安置区区位优势,广开引贤聚才之路,汇聚了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工人才和企业经管人才等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的人才智库。充分发挥安置区的城市功能,培训商贸服务、交通运输、社工、物业、宾馆、餐饮等行业人才。要以人才支撑、文化繁荣、广泛号召力等多种因素保障安置区经济社会向好发展。
        (二)人才引进与产业项目精准对接
        人才兴则产业兴,对安置区来说,引入和发现人才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要不拘一格引才聚才,紧紧围绕安置区现代服务业需求,精准实施引才计划,做到人才与项目对接、产业以人才为支撑,要坚持发展产业,让安置区的教育成为这里的一项产业,以吸引各类人才到安置区实现人生的梦想。
        (三)优化环境留才展才。
        合理定位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培养和巩固本土杰出人才,优化改进安置区人才服务,积极营造尊才、爱才、信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广聚英才促高质量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产业发展服务安置区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实现人才资源高质量推进变成推动安置区向好发展的重要潜力。
        四、如何发展好产业,促进教育扶贫
        (一)要坚持三产融合,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产业融合,在扶贫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在安置区周边基地里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在扶贫车间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和叠加效应,拓展农林现代化发展空间,拉长农业发展产业链,拓宽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林发展价值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推动安置区周边一定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根据迁入地和迁出地当地土壤、环境气候条件,选择土豆、花椒、竹笋、天麻、苹果、葡萄等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发展特色产业。
        在迁出地,整合三块地资源,发展林业经济,要坚持基础产业不能动摇,充分发挥农林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具体到具体发展产业,要大力发展“农林+”。但核心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农林产业现代化,突出农林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关键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二)要坚持群众主体
        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就是让搬迁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他们意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做好迁入地和迁出地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在山高坡陡生态脆弱的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不要高一刀切,到底发展什么产业,一定要注意走群众路线,尊重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和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化。实践表明,任何一件事情,群众要做的,加大政策资金帮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做得很好;群众不想干的,或是群众还没想通的,往往会事倍功半,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尊重人民群众意愿,鼓励加奖励当地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迁出地柑橘、天麻、竹笋、花椒等特色产品,形成安置区人民群众的迁出地季节性经济收入。迁入地周边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积极性蔬菜,供安置区内需和安置区外需,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通过群众的力量来共同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产业发展。
        五、产业发展与安置区社会发展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人们就要追求更高一层次的精神价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安置区产业发展推动安置区教育事业向好发展,从而推动搬迁人民群众从思想上改变,达到扶智的目的。扶志与扶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二者良性循环。地方经济向好发展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物质保障,实践证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总之,产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支撑,各类人才培养需要强大的产业发展作为后盾,二者对安置区乃至更大的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树森;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质量发展[J];宁夏教育;2019年04期
2.潘正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及其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王青;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抓好实用型人才培养[N];齐齐哈尔日报;2014年
4.崔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N];长治日报;2015年
5.发展改革委出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J]. ??老区建设.?2016(17)
6.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业经济问题.?2017(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