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蒙学思
[导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可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再通过深入学习、练习、巩固等构建个人知识结构。

南宁市园艺路学校  蒙学思  530000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之一,可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再通过深入学习、练习、巩固等构建个人知识结构。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由于其知识点多、内容细化,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内容相似的大篇幅文章结构进行略读和细读,准确提炼出重要知识线索并加以区分和记忆,最终形成明确的以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为线索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初中历史;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一、引言
        进入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开始系统规范的学习历史知识,而历史多以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学生需要通过对大篇幅文章的准确解读收获准确内容并加以分类和记忆,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同而产生的问题:第一,教师习惯于用讲述型教学方法,先为学生直接点出本课的知识重点,再请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其位置,导致学生的知识与整体内容和历史环境脱离。第二,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提炼和阅读的能力有限,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学习效果不佳。第三。教师习惯于运用习题巩固法帮助学生记忆知识,学生自主性较差,过于依赖教师的引导。
        二、阅读能力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注重对初中生阅读历史文章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较长篇幅的大量信息中快速进行知识的分类,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准确的记录、记忆和整理,最终实现个人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在学习到新知识新内容时也可运用全新的阅读方法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初中历史整体呈现大量的文字表述和长篇幅的文章结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高度集中,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提醒、重复、提问,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此往复既浪费大量时间又影响已获取知识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导致课堂效率较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后,学生只需要在教师教学提纲或教学思路的带动下即能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既提高个人知识学习的效能,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提纲指导阅读
        阅读是抽丝剥茧获取信息的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较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此方法,所以在阅读开始之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提纲式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依照已经整理出的文章结构进行阅读,准确找到知识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思路和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个人的阅读技巧。后期教师可以将提纲的列出作为课前预习作业,交由学生自我完成,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内化。



例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文章进行拆解,分为革命爆发的原因、导火线、开始标志、革命的过程、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一系列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的引领进行定向阅读,逐渐找到解读历史事件类文章的正确思路,最终形成个人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依据本课提纲形式自行进行同类文章的拆解和分析。
        (二)设计问题牵引阅读
        对于知识点较多或内容较为细腻的历史课程,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问题或连环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开始阅读,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所选择的问题既要与课程主题相契合,又要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内容相一致,带动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边学习边归纳。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个人对于“三国”的理解,指出自己较为熟知的三国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著名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历史意义,再请学生带着个人的理解和所设的问题提纲进行阅读,找到与个人理解相关的内容,是否与初期认知具有一致性,如若不然,真正的答案应该是怎样的。激发起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欲望,在悬疑问题带动下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在反复的验证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三)同类比较对比阅读
        历史总是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结构也有其规律性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对比中发现同一时期不同事件的特征含义,同一类型事件之间的关系,用类比法和对比法使知识变得清晰明朗,更方便进行掌握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俄国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两个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和对比学习,了解同类型资产阶级革命的同一性质和意义,并试着找到已学习知识中与此两件事件有相同意义的历史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又通过比较分析的阅读方法提高其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整理强化阅读
        历史学科知识信息量大,呈现出既看似分散又内在联系紧密的特征,需要学生不断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后进行知识的巩固复习,更新原有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如果替代学生进行思考和整理则无法发挥有效作用。所以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详尽的读书笔记的方法,对学习知识进行充分的归纳与整理。如在阅读时对重点内容进行符号区分、产生疑问部分要准确标注、利用层级符号表明文章结构和知识层次、善于利用批注表明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回顾时如产生新疑问或新的解答方式应对旧知识进行加工,从而优化复习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首要手段。教师应该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介绍,让学生在清晰大纲的带动下实现精准化阅读、比较式阅读,在阅读同时整理阅读笔记,便于后期个人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参考文献:
[1] 戴小梅.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21):P.166-166.
[2] 项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中学), 2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