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璀璨,你是哪一颗 ?——紫金山颠追思高鲁先生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陈雪梅
[导读] 天文是人类对宇宙时空的探究,对自然奥秘的揭示,是在追求世界之真。

众星璀璨,你是哪一颗 ?——紫金山颠追思高鲁先生

陈雪梅

        天文是人类对宇宙时空的探究,对自然奥秘的揭示,是在追求世界之真。
        紫金山不仅是南京人的母亲山,由于山上建有近百年的紫金山天文台,而成为世界近代天文学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南京市内的著名景点。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中华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我的理解:凡喜欢仰望星空的人,都是怀揣梦想,具有远大目标和创造能力的人。比如东汉的张衡,从爱数星星的孩子成长为中国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人称“科圣”。他发明的地动仪震惊中外。还有唐代的唐高僧(张遂),南北朝的祖冲之,元代的郭子敬四大天文先祖。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喜欢仰望星河月海的人。
        今天,在紫金山天文台参观,意外发现,在反光望远镜馆的入口正面,多出一尊高鲁的铜像。以前未曾见到,显得陌生和新奇........。此高鲁是何方人氏?他与紫金山天文台又有何关联呢?
        高鲁,福建长乐县人(1877年5月16日-1947年6月26日)。从小悉心攻读,酷爱天文学。不仅喜欢仰望星空,还从几案陈设,书房字画到庭院花圃石径都饰以星象,梦想以怀,初心待发。
        无数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
        1905年高鲁以优异成绩保送入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1909年获校工科博士学位。高鲁怀着强国的梦想,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并参加其在法国巴黎组织的同盟会,后随孙中山回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大学院秘书、教育部长。与蔡元培先生一起,对清末钦天监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并筹划组建中央(北京)大型现代天文台,为首任台长。为推动中国近现代天文气象科学的建设、普及、教育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
        1927年底,国民政府遵照中山先生遗愿召开“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大会”,在这次会上,高鲁以老同盟会会员和天文学会会长之力,跟进并通过了他的《建国立第一天文台在南京紫金山》的提案。
        1928年高鲁被聘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个研究所就是“紫金山天文台” 的前身。
        北伐混战后期,内战初始,百业萧条,国步艰难。
        为了实现建造一座能与世界天文学比肩、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化天文台,高鲁多方奔走,一方面为向庚子赔款委员会申请、筹集资金,一方面负责并亲自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工作。高鲁和他的同事们多次登上钟山头陀岭第一峰,下涉三道弯,视察地形,实地勘察。几经研究,将天文台建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即现在的天堡城下。在战火纷飞中,中国第一座天文台拉开了艰辛建设施工的序幕。
        正当天文台在紧锣密鼓大兴土木之际,高鲁却被委任为法国公使。高鲁大胆向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举荐了当时厦大天文学系主任余青松博士继任己职。余青松果然不负他的期望,不仅圆满建成紫金山天文台,继而又建成昆明凤凰山天文台,因为高鲁的伯乐慧眼,余青松 也在我国天文史上留下浓墨史绩。
        1934年8月,历经6年的千辛万苦,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时属世界一流水平的天文台,终于屹立在亚洲的东方、巍巍的钟山之巅。
        紫金山天文台的雄起,轰动了国际天文学界。中国天文学就此开始了近现代化的天文观测研究历程。紫金山天文台普及、训练、培养气象观测人员无数,被誉为中国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随着时空的变化和历史演变,却仍然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它是我国天文科学交流中心。今天,我们仍然分享来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诸多天象观测信息。
        旧中国忧患交集,气象事业衰落,外国人越俎代庖,高鲁深以为耻,但他并不沮丧而是立志改革。对历书做了重大改制:废除兼载旧历日期,《改用阳历令》,使中国开始了阳历纪年,与国际接轨。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那年,中国的天文观测器地平仪、天体仪、浑天仪等被洗劫至德国的柏林,安放在皇家公园的草坪上。此后,高鲁与中国学者强烈呼吁收回这些仪器。1921年,根据《凡尔赛条约》,中国政府派出时任中央观象台台长的高鲁前往德国,接受被劫走的我国古代天文仪器。高鲁精通法语,善交法友。在他的努力和国际友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高鲁亲自并完好无损地押解运这些仪器回国。同年,高鲁再次代表中国到法驻京使馆收回被掠存于该馆内的我国天文简仪器。
        今天,我们在紫金山天文台饱览这些曾经在历史教科书上记载的实物:浑天仪、简仪、天球仪、圭表、地平经纬仪、子午仪、铜壶滴漏等古观象仪时,它们以自己形态展示出我国古老天象的发现与发明、设计与制造、神秘而精准的天象观测纪实的各自风采,了解到它们失而复得的古往今来,不由从心里敬佩、感激这位不忘初心,爱国敬业,抢救国宝的高鲁先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947年6月26日,高鲁因并发肺炎不治撒手人寰,终年71岁。据报道,“高鲁家中竟无以为殓。”他为官三十余年,奉公守法,两袖清风,一生廉洁。他知交遍天下,群而不党。他始终驰怀宇宙,执着于天文,论著多部。他为中国天文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值得我们铭记和怀想。
        改革开放20年后,2002年10月30日,新中国天文学会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举行了高鲁铜像揭幕仪式。就是我们今天看到新增的这尊铜像。高鲁终得伫立在他深爱的紫金山天文台上,与天文先贤连同他亲自押解接回的这些国宝,令后人肃然起敬。
        当我驻足在天文、文学、艺术油画展厅、名为“星空”的巨幅壁画前,无数的星星,像撒落在碧湖中的玛瑙珍珠,它们虽然没有太阳那么的辉煌,也没有月亮那么的清澈,但是他们星星点点,闪烁着梦幻般的光芒,秘藏着无限的奥秘,丰富了宇宙的奇妙,诱发着人类前扑后继地探索太空的欲望.....我神驰浩渺星空,众星璀璨......高鲁先生,你是哪一颗呢 ?
作者简介: 陈雪梅 女  贵州凯里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石化退休人员,高级经济师。《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南京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研究室研究员。现任《劲松》杂志副主编,原中石化《扬子财会》主编。发表的散文、诗歌、论文散见于《中国石化财会》《中国税务》《中国经济周刊》《黄河文艺》《神州文学》《南京日报》《山东散文》《九天作家》《现代快报》《黔东南日報》《天下美文》等报刊杂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