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丁文淋 黄敏展 龚玥 杨光伟
[导读] 美术艺术鉴赏,是人们依靠自己的艺术视觉感知效果和已经拥有的实际生活阅读经验与艺术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后获得审美享受,并充分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一种艺术活动。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丁文淋  黄敏展  龚玥  杨光伟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美术艺术鉴赏,是人们依靠自己的艺术视觉感知效果和已经拥有的实际生活阅读经验与艺术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后获得审美享受,并充分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一种艺术活动。高中作为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审美教育也不可或缺。在这段时期如果能实施一定的美术鉴赏教育,将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生活情趣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一切人类活动都或多或少收到审美的影响。审美活动,一般说来,就是分辨和理解事物的美,是人们对事物的非功利性的直观观察,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精神愉悦。它能帮助学生树立鉴赏美的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和修养离不开美育。艺术欣赏教学最突出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欣赏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的高中课程安排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时间安排相对较少。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大部分高中只注重其他课程的教学,认为艺术是一门“次要学科”,不太重视学生的艺术学习,并没有投入太多时间给学生接触艺术鉴赏类的课程,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教学积极性降低,从而使得实际教学中整体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在为数不多的艺术类课时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的主观状态没有反映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导致学生的兴趣降低。其次,教师在教授学生欣赏时使用了过多的专业词汇。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清楚老师想表达什么。他们只为了完成作业和考试而背诵书中用专业语言编写的课文,忽略了自我的感受,而审美能力并不是用专业性语言就能说清的。
        三、对现有问题的改善
        (一)提高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视
        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新认识艺术欣赏教学。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会把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到考试科目当中,学生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校和家长更关心学生在文化课上的学习与考试成绩,导致艺术鉴赏课得不到重视,甚至经常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即便艺术鉴赏课程照常进行,部分学生也会在课堂上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这些情况让艺术鉴赏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有必要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艺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艺术欣赏教学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而且,我国目前对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美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美术鉴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那么美术鉴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学生的艺术鉴赏。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就业。
        (二)改善教育思维
        美术鉴赏作为艺术类的课程,如果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特殊的美术教育,加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对美术有强烈的兴趣,不会主动深入研究,知识储备与教师不处在同一水平。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或是仅仅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内容塞给学生,学生无法理解,便会把艺术 课程视为枯燥的、难懂的,自然学习的兴趣也下降了。


因此,教师在进行鉴赏教学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教育思维,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以吸引学生对艺术课的兴趣,保证教材知识的有效传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就是教师给学生更多表达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临摹美术作品,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学生更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对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动等,在与学生交流或观察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理解方面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三)改进教育方式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传统的理论教学,不仅枯燥乏味,同时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让学生对艺术课没有特别的重视,甚至有些知识被自动忽略,与未来的社会生活没有很大的相关性。这种思维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对艺术课失去兴趣,从而难以形成审美观念,失去对美的理解。
        在了解某个作品的同时,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作者作画时的经历等相关知识应当被拓展学习,了解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围绕艺术作品展开多方面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好的艺术作品的人文背景同样值得了解,艺术作品的美不仅是作品本身的美感,作者本身的经历与情感同样重要。
        同时,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在艺术鉴赏课中,教师不能轻易对作品鉴赏下结论,更不要代替学生思考。由于师生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理解也不同,教师单方面提出结论只会给学生带来限制,不能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进行独立评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论,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领会到作品的意义。
        四、结语
        高中的美术鉴赏教育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艺术鉴赏教育将会对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年代,审美教育也应当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施洪刚.浅谈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125-126.
[2]昌文军.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17, 000(010):13.
[3]李培忠.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美术教育研究, 2016, 000(023):162-162.
作者简介:
丁文淋(2000-),男,汉,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学
黄敏展(2000-),男,汉,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学                                       
龚玥(2000-),女,汉,四川省成都市,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学                       
指导老师:杨光伟,现任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通讯作者)
本文系美术学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科研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