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对照和成长中实现的人格回归——从精神分析视域分析《你好,之华》《头号玩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庞家欣
[导读] 从精神分析学说中探讨《你好,之华》《头号玩家》两部影片的角色如何在自身经历中不断的实现自我确认,并完成进阶式的自我突破,印证精神分析理论自此在以“电影”为载体的路径中的文化心态。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庞家欣

摘要:从精神分析学说中探讨《你好,之华》《头号玩家》两部影片的角色如何在自身经历中不断的实现自我确认,并完成进阶式的自我突破,印证精神分析理论自此在以“电影”为载体的路径中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弗洛伊德;镜像;人格结构;生存本能;死亡本能
        精神分析学以弗洛伊德的分析实践为基础,首先在心理学学科提出了无意识理论、“梦”的理论、人格结构论等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精神分析学使电影成了一种对社会文化心态所做的精神分析,开始由对电影艺术、电影本体的研究进入对电影文化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你好,之华》《头号玩家》两部影片的分析,均可读解到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细致描摹,从而探讨角色的心理机制、观众的精神机制与电影机制的相互关系。
        一、借“他人”之名进行自我书写
        拉康认为每一种混淆现实与想象的情况都能构成镜像体验,这为个体与世界的想象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主体带来想像性的满足。《你好,之华》讲述了妹妹之华在姐姐之南抑郁自杀后代替其参加同学聚会,假借之南之名与暗恋对象尹川保持书信来往的故事。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迫的愿望之假装的满足,同学会上尹川的冒认令其无法脱离来自姐姐带给自己的短暂光芒,之华潜在的欲望在被压制的冲动与自我检查力的阻挠之间,以“他人”之名书写自我存在和价值,这种对自我的欺骗源自于其无意识的本能,在“镜像模式”中误将他人身份指认成自己,并在成长阶段中通过外界的刺激得到真实的身份认定,经由观看者的自觉认同,重新赋予实际生活以新的意义,甚至置换掉原有的真实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之华的人物魅力也通过暂时的自我丧失而又同时进行自我强化展现出来。
        《头号玩家》讲述了以韦德为首的五位游戏玩家,在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中互相合作寻找游戏创始人留下的“彩蛋”,以此获取“绿洲”继承人的资格的故事。影片将故事设定在2045年,所有的玩家享受着游戏中的金币、荣誉所带来的快感,为自己营造着一个充满刺激的梦,除了极具理性的阿曼莎,“绿洲”中每个游戏角色的扮演,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一面镜子。韦德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毫无存在感,不合群的他在游戏中通过游戏榜首的称号寻找成就感,并交到要好的朋友,试图从游戏中实现自我确认;艾奇掩饰女性身份扮演男性玩家,掩盖自己的性取向,躲避因性别而给自己带来的“弱势”特点,渴望得到他人正视;修不想被轻视而隐瞒年龄,展现出一副成年人做派在游戏中获得认可,逃避自己的幼小身份。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阐述: “镜前的孩子从将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到指认为自己的过程包含了双重误识在其中: 当他把自己的镜中像指认为另外一个孩子时,是将‘自我’指认成为 ‘他者’; 而他将镜中像指认为自己时,却将光影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这种对欲望的投射通过主宰的视觉与掌控的快感,重现镜像阶段的指认方式和想像性满足,以混淆真实和虚构、自我与他人的体验,将自我想象投射到理想的人生或人物之上,完成同化。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主宰
        潜意识中的本能行为中遵循了快乐原则,呈现出“本我”人格特征的角色往往伴随着消极避世、盲目享乐的心态。《你好,之华》中张超得知之南自杀通过理性保护、遮盖其“本我”,在“现实原则”之下修缮乃至重塑自己的行为,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命运进行合理认知。《头号玩家》中的萨曼莎她受现实、理性的支配,在现实世界对自己有着不自觉的约束力量,拒绝未可知的爱情,害怕梦醒后的失望,也在“绿洲”世界中保持克制,为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是“自我”人格的代表,将其“本我”的种种冲动限定在安全范围内,对本能现实化,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知。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人体能量系统中的大部分能量能为“超我”所控制,就能够实现道德化的行为,两部影片的一大共同之处在于片中的主要角色都实现了由“本我”或“自我”到“超我”的跃进。《你好,之华》中,尹川对青春里的意难平有了释然,也坦然接受着自己的平凡,更加坚信美好,享受幸福。睦睦和飒然从妈妈们的故事中读懂了爱与被爱,飒然对初恋的懵懂有了正确和坦荡的自我认知,勇敢面对。晨晨则在逃避和反叛后得到成长,正视妈妈的离开,坚定的回到姥姥家,自我成长。在调和“本我”与“超我”的矛盾的时候,源自于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和外界的冲击在人物身上得到了进阶式的升华。《头号玩家》中的韦德即将签约获得最高荣誉之际意识到自己的追寻初心在于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最终目的是捍卫和守候住“绿洲”,在此时他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在道德化的自我中遵循了理想原则,参与“绿洲”的重建和人格的重生。
        三、结语
        霍伯曼说“电影是对梦境的不自觉地模仿”,电影创作者们通过作品将欲望转移、升华,在幻想中使其愿望得到满足,《你好,之华》和《头号玩家》通过剧情挖掘了每个观众对心中不可及之梦的潜在动机,以欲望的形式通过虚构情节提起,又在尾声的回归现实和对真实生活的美好契机下轻轻放下,印证了精神分析理论在以“电影”为载体的路径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心态。
参考文献:
[1]姚晓濛.对电影中精神分析理论的表述及批评[J].当代电影,1990,{4}(02):26-34.
[2]裴雨晴,王平.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析电影《你好,之华》[J].戏剧之家,2019(18):82-83.
[3]王者羽,王宗峰.一场造梦机器下的精神救赎——解析电影《头号玩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02):150-152.
[4]林瑜.为姜文释梦——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之解析[J].电影文学,2008,{4}(20):44-45.
[5]于冬波,葛鹏.《头号玩家》:从虚拟到现实的审美架构[J].电影文学,2018,{4}(18):132-134.
[6]戴锦华.电影批评[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