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的叙事策略创新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李曼瑜
[导读] 作为重要的电视剧类型,革命历史剧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新时代革命历史剧不仅完整地记录历史,而且契合当代大众的社会心理需求。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李曼瑜 天津 300387

摘要:作为重要的电视剧类型,革命历史剧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新时代革命历史剧不仅完整地记录历史,而且契合当代大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历史为根据对20世纪初中国建党历程再现式的描摹,并结合时代与现实,使作品呈现当代特色。文中从叙事结构、叙事主体、叙事场景、叙事符号四个方面来阐述电视剧《觉醒年代》叙事策略创新。
关键词: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叙事策略
        革命历史电视剧是指“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业绩、工作和生活经历,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决策过程的电影和电视剧”。[《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剧本立项及完成片管理规定》,2006年11月11日。]其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人民集体爱国情怀的形成产生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成为影视业热门的电视剧类型。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新时代革命历史剧的代表作品,打破传统革命历史剧的叙事模式,讲述了从1915年到1921年期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既有历史深度、又有艺术深度作品。在叙事结构上运用青春化的表达方式、在叙事主体上立体化的刻画人物、在叙事场景上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结合、并且运用隐喻与象征反哺社会,是符合当代传播价值的优秀作品。
        一、叙事结构:青春化的表达方式
        传统意义上,革命历史剧通常呈现出宏观视野下的国家叙事,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容易给人呆板、陈旧的印象,在年轻受众群中不受欢迎,而电视剧《觉醒年代》则打破这种传统叙事观念,以青年化的内容为主题贯穿全剧,符合年轻受众审美需求。剧中多处出现激励青年人的画面,以第38集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带领学生登居庸关长城这场戏为例,大钊向孩子们提出忠告:“我希望你们以青春之力量……”,而学生们则合诵:“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作为回应。这段诵读取自李大钊《青春》的原文,剧中激情澎湃的话语与斗志昂扬的画面相结合,为正值青年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周恩《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青春化创新之路》,当代电视,2020年第八期。 ]并且剧中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等青年英雄群像,从他们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人不畏牺牲、勇于报国的信念。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既是对革命历史电视剧的叙事创新,更是与青年一代建立起审美上的互通与共情。
        二、叙事主体:立体化的人物刻画
        革命历史电视剧常常因为概念化说教意味过长,人物塑造扁平化、概念化而被人诟病,很少出现对于历史细节和鲜活人物的刻画。但电视剧《觉醒年代》将时代书写与刻画人物紧密联系,以立体化的方式塑造历史人物。通过对各大历史人物故事的深度挖掘,既彰显其高光时刻,也不避讳其家庭生活和性格瑕疵,从而塑造了一幅真实、生动、饱满、鲜活的时代人物图谱。[ 赵路平;周晗;王婷 《〈觉醒年代〉的多重审美维度分析》现代视听 2021.02.15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将历史人物刻画的可爱可亲、有血有肉,剧中的人物都不是“精神导师”式的“高大全”,而是有着平常人的家长里短、幽默风趣乃至这样那样的缺点真实化的历史人物。剧中陈独秀既是革命领袖者,又是会在离别之前帮儿子炒南瓜的父亲;李大钊既是学生面前严谨教学的老师和鼓动五四工人运动的领先者,又是在夫人赵纫兰面前朴实憨直的丈夫“憨坨”等。[ 尹鸿 《历史与美学的统一_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方法论探索_以_觉醒年代_为例》中国电视,2021年第六期。 ]由此看来,电视剧将人物立体化的呈现给观众,注重历史人物的外形与精神塑造,让历史人物更丰满、可视化,既还原历史现实又不失风趣,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三、叙事场景: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结合
        革命历史电视剧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复现历史事件和场景,电视剧《觉醒年代》将历史场景还原做到了极致。剧中很多细节都力图呈现真实感,比如:剧中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杂志社的纸张,大到那个年代的建筑、外交部的陈设,都力求真实再现,甚至,剧中出现的北大红楼,都是按照 1:1.2 的比例复刻的原版。[ 牛梦笛《〈觉醒年代〉:一部激荡思想的历史文化大剧》 [N]. 光明日报,2021年03月10日。]还有剧中暖黄色的生活环境、上海弄堂的吆喝声、北平城外叮叮当当的骆驼等……一下子使人代入民国时期仿佛身临其境。同时,剧中还运用版画艺术来呈现一些无法拍摄的画面。深沉厚重的版画艺术作为经典符号贯穿始终,在剧情进展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剧中不管是对于历史环境的极力复刻,还是通过版画艺术弥补历史画面遗憾,都是为了增强整部剧的真实感,使得受众更加客观又完整的了解这段历史,在叙事场景上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效融合。
        四、叙事符号:隐喻与象征反哺社会
        麦茨提出了电影第二符号学并指出:“电影符号学可以既被看作一种关于直接意指的符号学,又可以看作一种关于含蓄意指的符号学。”他的观点让我们解开在电影背后所隐喻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多处剧情设计与麦茨的第二电影符号学相契合,通过动物描写来隐喻当时的社会现象。[ 康伟《以深刻_鲜活_丰盈的方式打开历史_电视剧_觉醒年代_观后_》,当代电视,2021年第五期。
        比如:蚂蚁的频繁出现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第一次出现的蚂蚁渺小而不起眼,有着“蝼蚁尚且偷生”的意义。第二次出现是在陈独秀先生演讲的时候,此时蚂蚁开始逐渐变大,它毫无畏惧的在话筒上向左爬动,这隐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方向,开始维护中下层阶级利益,打破旧藩篱,开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三次出现则是在李大钊的手上,此时是一只活蹦乱跳的蚂蚁,这时的 “蚂蚁”谐音“马义”,象征中国将迎来马克思主义,走上光明的道路。此外,还有频繁出现的小兔子暗指胡适、蔡元培,陈独秀三个属兔的文学革命者,鸽子被困笼中隐喻着社会和平被破坏,在监狱中陈独秀掌中起舞的螳螂隐喻着压不垮的中国等,这些电影符号本无别意,却通过艺术手段让它们拥有了新的生命。通过隐喻的手法让我们对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更深度的剖析,这也体现了麦茨在第二电影符号学中所表达的意义。
        综上所述,电视剧《觉醒年代》运用宏观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结合当代创作方式,将历史鲜活地讲出来,是一部难得的新时代革命历史剧,让我们对于建党路途的艰难以及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有所认知,并从剧中传达了对党和国家 的热爱与认同感,激起万千青年群体的爱国热情。剧中青春化的表达方式、立体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场景、多处富有深意的情节设计共同构成了这一部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革命历史,为人们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质感和民族气节。
参考文献:
1.《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剧本立项及完成片管理规定》,2006年11月11日。
2. 周恩《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青春化创新之路》,当代电视,2020年第八期。
3. 赵路平;周晗;王婷 《〈觉醒年代〉的多重审美维度分析》现代视听 2021.02.15
4.尹鸿 《历史与美学的统一_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方法论探索_以_觉醒年代_为例》中国电视,2021年第六期。
5.牛梦笛《〈觉醒年代〉:一部激荡思想的历史文化大剧》 [N]. 光明日报,2021年03月10日。
6. (法)麦茨:《电影符号学中的几个问题》见李幼蒸编译:《电影与方法一符号学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7. 康伟《以深刻_鲜活_丰盈的方式打开历史_电视剧_觉醒年代_观后_》,当代电视,2021年第五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