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 谢爱平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还使学生在学习资源、学习形式、感观体验等方面得到加强。

五华县棉洋中学  谢爱平  51444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融合,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还使学生在学习资源、学习形式、感观体验等方面得到加强。然而,在部分地区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渗透方法,对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融合存在一定难度和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整体效果难以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立足实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学融合
        语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学科,其抽象的语言特点往往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理解难度,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直观的图像代替抽象的语言,既可以调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积极发展。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和认知途径,使学生能够在认知学习中获取更加有用的语言信息,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其高效学习的目标。因此,本文从当前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提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融合教学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当前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其主要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第一,应用手段单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缺乏积极的探究兴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第二,教学时机难把握。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和资源,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部分教师对信息切入的时机和渗透点的选择上缺乏正确理解,导致整体课堂存在“空热闹”“无序化”等问题。
        二、提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融合教学的具体方法
        1、情境渗透
        相较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枯燥感和抽象性,对于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采取情境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学习,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参与兴趣。同时,在情境渗透方面,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主题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学习中加强自身的情感体验。


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本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了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下阕表述作者对祖国山河壮丽的感叹。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功能,将北国雪景的壮丽和辽阔展示给学生,并结合诗歌音效,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体会诗歌中的自然美景和情感思想。
        2、微课导学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一种教学资源,也是引思促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将微课导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以短小精炼的视频资源为依托,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得到加强,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握其发展方向。同时,运用微课导学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细节展开主体思考,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语言意识。如在《敬业与乐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微课导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并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情况,设立相应的导学问题,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业之必要的三个主要论据是什么”“文章是怎么论述乐业的”等,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展开探究学习,保证课堂整体的学习效果。
        3、深化感观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对语言文化内涵的学习与理解,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修养,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情感思想,深化其语言感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结合学习内容,引入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感观体验和文化水平。如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文本选自我国经典文学《水浒传》当中的一则故事,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该故事的视频片段和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此建立直观印象,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把握和文化渗透,这也对学生文学内涵的理解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情境渗透、微课导学、深化感知等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于初中语文课堂之中,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体验性,还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主体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图像优势,还可以改善传统枯燥的语言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环境得以丰富多彩,进一步提升其学习兴趣和感观体验。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融合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课堂目标,从学生的主体入手,引入适宜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信息手段,切实为学生提供自由、真实、有效的学习空间,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丹萍.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8(001):44-45.
[2]李峰.关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J].读与写(教师),2020(6):0195-0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