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翟祥翠
[导读] 在美术教育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则是美术教育的一大重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探寻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重庆市酉阳县实验小学校  翟祥翠  409800

摘要:在美术教育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则是美术教育的一大重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探寻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
        一、重视审美感知能力培育,提高审美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其基础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分辨美的事物,如此才能在已经有正确的对审美的理念基础之上,发展出独特的、个性的想象力。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其实直白地说,就是提高学生的“眼力”,就是能够敏锐地观察到事物的细节的能力,能够捕捉到观察事物中值得审美的充满艺术之味的细节之处,能够有品味事物特色的能力。”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对人类来说,用眼去看是最直观的认识世界、领悟世界,增加自身对世界的认识的重要途径,简单的“看”“发现”是视觉艺术的前提和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审美能力培育的起点。
        对于尚且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涉世未深,还不能够对外界有着很好的敏锐能力和感知意识,他们对外物的感觉往往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情绪比较简单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中也包含着他们独有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等特点。因而,美术教师们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们的感知能力,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来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
        例如,教师在制定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计划的时候,都要以学生们实际的感知能力出发,一步步地循序渐进地将学生们的视觉敏锐度拉上一个高度。起初,在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的时候,“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去用眼睛“发现”作品中的美,通过直观的感受去认识、欣赏、记住这种美的特点,便于后期的描摹实践,在激发他们对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去学会用眼睛“看”、“发现”美呢?为此,本文在此处有以下几点建议:
        1.由静物出发,根据课本上的一些静物、工艺作品等的评讲,给学生们有一种基础的认识事物的层次,让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
        2.后再发展到对动态事物的捕捉,在静物的基础之上,由不变到变化,通过细节去观察动态事物微妙的变化,通过对细节的品味,从中看透事物变化的伦理,由小到大,由简到繁。



        二、放开实践,以自由创作形式提升想象力
        在有了一定的“看”的能力的基础之上,就可以转入实践了。“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
        模仿是人天生的能力,而如何去突破一尘不变的模仿,而谋求作品的生化,也是美术所要强调的重点。因而,教师们应当避免长期让孩子们去模仿作品。力求相同而不去创新,如此,很容易破坏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美术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对美术的认识感缺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美术教学中,也要贯彻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脑筋去发散性思维,而不是循规蹈矩,“依葫芦画瓢”,力求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 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外出采风,用学生自己的眼光去看同一件事物,而不是用教师的眼光去约束学生所见的事物,让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去审美、去发现、去创作,教师也应当发挥鼓励教育的积极作用,多多去鼓励每一位同学的奇思妙想的画作,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当笔者曾闻法国作家纪德说过一句话:“真实的世界使我感兴趣,因为它是可塑的。”如果本身就蕴含着自由意识的艺术教学,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变得僵化、枯燥,那么,对于学生的可塑性而言是何等大的打击?其实,在教育心理学中,就明确提出了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等发展与情感因素相互渗透,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的观点。在美术教育方面,就应当避免约束学生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识,而是推崇学生们的自由认识,让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轻松自在的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再加以专业技术方面的疏导,二者结合,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和创新思维的同步发展。当然,教师给予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不限制、不反对形式的放开性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们体会到莫大的尊重感,更能够拉近学生们和美术教学的距离,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创作的喜爱之情,同时增长自信和创造力。
        为此,本文对此观点有以下几点建议:
        1.借助各种(多媒体、3D等)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2.举办小型比赛,敦促学生进一步发展
        3.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激发创作兴趣
        老师的引导,外部的刺激,材料的吸引等等,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今,有许多优秀的电视结目,都蕴含着很深的艺术气息。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故宫文创周边,其依据古老的建筑、设备而谋求创新,和现代化艺术相融合,制作出了很多精妙的作品,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和向往。教师们就可以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们从别人的创作成果中获得一种震撼,并发自内心地想要谋求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发刚.美术教学方法新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76.
[2]胡是平.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117-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