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现状和思考—以武汉市硚口区非遗进校园工作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 周娅 张亮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是我国非遗传承、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非遗进校园相关活动在全国各地区如火如荼开展。

武汉市硚口区文化馆  周娅  张亮  430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是我国非遗传承、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非遗进校园相关活动在全国各地区如火如荼开展。本文以武汉市硚口区非遗进校园相关举措为例,浅析目前非遗进校园的几种主要形式和做法,并提出当前非遗进校园的困难的弊端和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非遗进校园 戏曲进校园 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 教育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我区一直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将非遗从娃娃抓起,在校园传承,取得积极成效。 
        (一)传统戏剧进校园
        中国传统戏剧又称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2016年6月,硚口区启动“戏曲进校园”活动。5年来,硚口区已实现戏曲演出、戏曲培训、社团建设等在全区中小学的全覆盖。每年组织京剧、楚剧、汉剧专业演员走进校园,开展戏曲演出、辅导和讲座等系列活动达100多场。
        区实验小学从六个方面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一是环境熏陶润心,从校园环境布置上下功夫;二是课程建设激趣,依托《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确保每周一节课;三是学生社团挖潜,聘请武汉京剧院专业老师进行每周三次训练,系统学习,选拔人才;四是学校活动导行,定期开展戏曲知识抢答赛,戏曲文化周和戏曲大舞台;五是家校互动支持,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戏曲社团家长会议;六是国际交流传播。目前,该校的京剧不但在市区小有名气,美名还传播到了新西兰、芬兰、新加坡、台湾等地。该校分别与新西兰Oropi学校和帕帕摩雅学校结成友谊互访校,双方教师和学生已经互访了两次,并就汉语课程、京剧课程做进一步的教学研讨磋商。
        义烈巷小学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重点开发戏曲校本课程。在体育课上推广戏曲广播体操,每周五社团活动时间,开设戏鼓、昆曲、京剧社团。戏曲进校园,在义烈巷小学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所展示。我们可以在校园里看到京剧表演《沙家浜》,一招一式、有腔有调。蛋雕、捏面人、风筝制作等独具特色民间艺术课堂,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生心中。
        (二)传统技艺在课堂
        “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开始,区非遗中心开展“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走进校园系列活动。传承人苏峰、苏纯,在南阳村小学、紫润小学等多所学校授课,在武汉大学工会、湖北第二师范大学举办讲座,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介绍传统制伞技艺。
        2017年、2019年,非遗中心和传承人举办两届“小小非遗传承人 苏恒泰油纸伞伞面绘画比赛”,吸引全市数百名学生参与。
        2020年1月,“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传习基地授牌仪式在南阳村小学举行。


学校聘请非遗传承人苏峰为该校非遗传承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活动,不断增进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
        (三)传统美术筑心间
        叶画是我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一项传统美术类项目。传承人刘义桥借助古代贝叶经这一文明史话,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叶画艺术。2015年6月,硚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武汉市第一聋校联合,成立刘义桥叶画传承班。首批吸收14名聋哑学生,每周一节叶画课。2017年6月,叶画传承班成立一周年之际,区非遗中心在武汉市第一聋校内举办“刘义桥叶画传承班师生作品展”,展示刘师生们的叶画作品。
        6年来,叶画传承班培养了超过100名聋哑学生。由于特殊学生授课需要通过手语老师进行翻译,沟通上的障碍让传承人在教学上也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传承班为聋哑孩子提供“学非遗、展技能、练本领、有作为”的舞台,培养一批传承非遗的特殊人才,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让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倍感欣慰。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部门联动力度不足
        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深入合作不够,缺乏纲领性文件指导,工作开展不易。我区2019年制定非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各部门的沟通合作,但是具体落实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二)普遍缺乏理论指导和宣传推广
        全省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部分成效显著、成果斐然,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宣传推广;非遗课堂没有统一学习教材,理论研究滞后于活动实践,导致非遗传播、传承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适合进校园的类别受限制
        部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学习制作工具尖锐,对于低年级学生有一定危险性;有些制作流程复杂,学习周期长,不适合中小学校园环境。有些非遗项目需要特殊工具和表演舞台,在进校园方面受到限制。
        三、建议措施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非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制度具体化,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把非遗进校园活动纳入文化、教育等部门的绩效考核。落实各级部门,特别是县、区级行政部门的非遗经费。非遗项目较多的行政区单独成立非遗保护部门,专人专职负责非遗保护工作。
        (二)组织培训,提高素质。省市非遗部门每年组织非遗工作培训和学习,提升基层非遗工作者能力。举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提高传承人素质和技能。召开座谈会,将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本区域试点推广。
        (三)扩展非遗进校园渠道。在大专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程,鼓励有能力的传承人走进大专院校授课。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学生受益、家长欢迎、社会认可”的活动。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我们将不断推进此项工作,大力宣传和展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努力营造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创建活动。让非遗文化在校园落地扎根,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的答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