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情境性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孙子慧
[导读] 幼儿园的儿童大都处于3-6岁,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因此幼儿学习时总感觉很枯燥。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二幼儿园  孙子慧  362100

摘要:幼儿园的儿童大都处于3-6岁,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因此幼儿学习时总感觉很枯燥。而要想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就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基于此,以下对幼儿园情境性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践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情境性数学;教学活动;实践探究
        引言:
        数学知识带有一定的抽象色彩,当教师直接带领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幼儿会因为数学知识过于抽象而降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数学活动后,教师应当主动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以此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逐步强化幼儿的数学思维。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思维过程,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6岁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对数学的感知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幼儿园的孩子思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因此对数概念的掌握还处于动作感知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够正确把握这个关键期,给幼儿提供适合各个年龄段幼儿学习特点的数学活动操作材料,就可以萌发幼儿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例如:在进行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运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进行创意自由组合。为了更好地让幼儿看清楚图形之间是如何组合成新的事物,以前教师会事先做好图形的各种组合范例,但是组合的过程无法呈现给幼儿看。现在有了电子白板的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就能轻松地使用电子白板中的复制功能和拖动工能,将图形组合的每一步演示给幼儿看。通过白板幼儿能清楚明了地了解了图形的组合方法,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动手操作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幼儿用操作材料操作的过程中用手机中的相机功能拍摄下他们的制作过程和完成的作品,然后将拍摄的素材制作成PPT的形式在电子白板的大屏幕上同幼儿分享,这样更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同也帮助幼儿建立了自信心。
        二、引入信息技术,创建游戏情境
        在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活动后,教师应当主动地探索信息技术、游戏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融合方式,促使幼儿在信息技术建构的游戏中体会到乐趣,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但是,在进行游戏的设计时,教师应当适当地调控游戏的“度”,避免幼儿过于沉浸游戏,从而丧失游戏最初设计的价值。例如,在为幼儿介绍“1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将不同数目的水果图片录入计算机中,使每张幻灯片上的水果总数对应一个数字。在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10以内数字的写法以及这些数字的含义,为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紧接着,教师为幼儿介绍游戏的基本规则:教师滚动播放幻灯片,当幻灯片暂停后,出现水果的图片,幼儿对图片上的水果数目进行判断,并争夺答题权,获得答题权且回答正确的幼儿获得游戏的胜利。随后,教师按照如上规则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以便幼儿在反复参与游戏中逐步提高数数能力,增强对10以内数字的识记效果。基于上述案例可见,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游戏活动,能够让全体幼儿都参与到游戏之中,以便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效果,促使幼儿在玩乐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三、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研究与分析,为解决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实践情境性数学教学活动,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根据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策略三个方面制定。认知主体是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大小、身心发展情况、认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等制定科学的数学教学目标;认知对象是数学,包括认识简单的数字、图形和数量关系等;认知策略主要是根据小班、中班、大班的教学时间,构建系统化的数学教学活动策略。例如,根据《指南》的相关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具体情况,以幼儿园中班的上学期为例,主要的教学目标可以是: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能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形成初步的数目守恒意识;能够运用多感官感知物体特点,尝试根据物体两方面特点分类;能够按照差量关系对5~8个物体排序,感受数量差异;能够找出类似AB、AAB、ABABC等的规律;能够进行自行测量,并且联系数量;能够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认识图形的关系;建立时间观念,明确一年四季,以及昨天、今天、明天等。根据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好朋友”“数数看”“蚂蚁搬豆”“神奇的数字宝宝”等数学情境教学活动,指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以此落实这些数学教学目标。
        四、教师应创新教学观念帮助幼儿们提前适应小学数学学习
        毫无疑问,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在观念上存在诸多不同,并且两个阶段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必然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的后期阶段,可以结合与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比较接近的作息时间和授课时间,帮助幼儿们提前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的模式和氛围。
        结束语:
        教师应该根据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当前幼儿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情况,根据《指南》的内容与幼儿阶段数学教学目标,通过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情境性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各项情境活动中,更好认知与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的学习效果,指引幼儿更好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杨丽群.幼儿园“情境体验式”数学教学实践策略[J].教师,2020(23):80-81.
[2]李珍.幼儿园情境性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9(33):16-17.
[3]鲍惠玲.幼儿园数学“情境性学习”的运用[J].科普童话,2017(35):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