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安徽俗话报》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杨圣
[导读] 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主要目的是宣传爱国意识和提高安徽青年人的思想觉悟,在近代报刊业上产生了影响深远。

安徽省南陵县萃英园中学  杨圣  243000

内容摘要: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主要目的是宣传爱国意识和提高安徽青年人的思想觉悟,在近代报刊业上产生了影响深远。
关键词:陈独秀    安徽俗话报    救亡图存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巨匠之一,他先后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筹备建党等重大活动中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了唤醒安徽年青人的爱国意识和思想觉悟,他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功不可没。
        《安徽俗话报》是中国近代革命白话刊物之一,它成就了陈独秀早期的革命事业。该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团结革命同志,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安徽地区它起到了“组织革命和宣传革命的作用”,成为“当时中江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
        《安徽俗话报》酝酿于安庆藏书楼,发行于芜湖科学图书社,印刷于上海东亚大陆印刷厂。该报的创始人是陈独秀,主撰稿人是陈独秀、房秩五、汪孟邹和潘赞化等30余进步人士。当时该报创办条件非常艰苦,只有一大房间,楼上光线暗,只有临街装有一扇小窗。据汪原放回忆,来芜湖办报前,“他当时背着包袱,拿着把雨伞,来到科学图书馆”。同时,为了办好报纸,他们节衣缩食,其中汪孟邹对他说:“‘我这里每天只吃两顿稀粥,清苦得很’。陈独秀听后很平淡地说:‘就吃两顿稀饭好。’” 在这样条件下,《安徽俗话报》办得有声有色的,响彻芜湖,走向全国。
        《安徽俗话报》特点是:语言生动通俗,浅显易懂,内容新颖活泼,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加上图文并茂,因而吸引很多读者。该报言辞和平,不触犯地方当局利益,故深受开明官吏喜欢。如绩溪县知事就是以官府的名义告示群众:“(《俗话报》)门类极多,言词极浅,近来时政以阅(此)报为最宜”......所人采取”。该报发行到第五期,在安徽省内就高达1340份之多,其中安庆最多,为400册;合肥次之,为220册;老湖为100册……。它发行不到半年,已经从原来的1000份发展到3000份,据专任该报专栏作者房秩五回忆:“……风行一时,几与当时驰名全国之杭州白话报相埒”,“本报发行以来,仅及半载,每期由1000份增至3000份,销路之广,为海内各白话(报)冠”。
        《安徽俗话报》是一份以“救亡图存”和“开通民智”为宗旨、同时兼备新闻报纸和杂志特点的半月刊。该报宗旨鲜明,及时报道时事政治、呼号爱国救亡等思想。他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一文中说:“人生在世,糊里糊涂的混,一项学问也不懂,一样事体也不知道,岂不可耻吗?”为了表达创办该报的目的和动机,陈独秀指出:“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躺在鼓里,外边事体都不知道;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俗的语言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教书的人看了,也可以学些教书的巧妙法子。种田的人,也可以知道各处年成好歹……”
        据汪孟邹说,《安徽俗话报》共发行23期(1904年2月—1905年9月,前后经历一年有余。现仅见到1-22期),“再出1期,就是24期,就是一足年,无论怎么和他(陈独秀)商量,说好说歹,他始终不答应,一定要……到李光炯先生办的学堂去‘读书’,其实是干革命工作去了,响应孙中山的同盟会。


”(关于该报停刊的说法,一种是,该报触犯了芜湖英国领事馆,被迫停刊;第二种是,在本报第19期末页的《本报白话》说“本报自去年二月出版以来,很蒙诸的赏识,销得不少,只恨去年十月因为出了一件古怪事,耽搁了三个月,没有出版,一直到今年二月间,才把去年十月使五的十六期印出来。”据推测,这可能受张士钊之邀,去上海参加暗杀团。)
        纵观《安徽俗话报》所刊载的文章,很多方面体现他的政治思想:
        (一)、图文并茂,寓意深刻。《安徽俗话报》前后共有多幅地图和漫画。地图有安徽全省地图、扬子江图和日俄战地全图等;漫画有檀香山焚烧华人市场惨状图、俄兵枪杀高乐丽义州和国耻图等。图文并茂,主题鲜明突出,内容深刻,发人深思。
        (二)、救亡图存之思想跃然纸上。为了宣传该思想,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多篇如论文、小说、诗歌、历史故事等多种文体。他以犀利的笔法和流利酣畅的白话文谈古论今,以古喻今。他用鲜明政治时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已经到了危亡灭种的关头,号召青年关注时局。在《亡国篇》一文中,陈独秀教国人了解什么叫国家?指出:“历代换了一姓做皇帝,就称作亡国,殊不知一国里,换了一姓做皇帝,这国还是国,并未亡国了,这只可称做‘换朝’,不可称做‘亡国’,必定是这国外国人做了皇帝,或土地主权被外国占去,这才算是‘亡国’。”换朝不等于亡国,“而且亡国还不必换朝。”同时,陈独秀教国人怎么样才算亡国?他在文中指出一个国家要具备三要素,“土地、权利、主权,若三方面都被外国占夺去了,国却真是亡了”,并指出亡国的真正的原因;“一是,只知道有家,不知道爱国;二是,只知道知天命,不知道尽人力”。在《瓜分中国》一文中陈独秀把英、法、日、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势力范围的分布及进一步瓜分中国的阴谋,一五一十地告诉给读者,并向读者解释什么叫“瓜分中国”,其意就是“当作切瓜一般,你一块,我一块,大家分分,这名叫‘瓜分中国’,“此时的中国已被列强瓜分殆尽了。”因此,鼓励国人“大家振作起来,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我国中国地大人众,大家要肯齐心协力办起事来,马上就能国富兵强,哪还怕外洋欺负的道理呢?”
        (三)、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纲常对妇女的压制之罪恶。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摆脱封建伦理的羁绊,是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之一。他在《婚姻》一文倡导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及种种恶俗,指出包办婚姻已经“不合乎情理”,主张恋爱自由,给予妇女自由“结婚”的权利,给予男女双方平等“离婚”的权利和给予妇女“再婚”的权利。在《敬菩萨》文中讽刺婚姻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来”,白费钱财。有人说,打蘸点神,才能免灾,他认为“像这样混帐王八蛋的火神,还应该敬重吗?”这些论述清楚地体现了陈独秀彻底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的婚姻和社会种种陋习,打破传统婚姻桎酷。
        综观《安徽俗话报》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陈独秀在青年时期不仅思想敏捷、视野开阔,而且他触及到了一些其他国人所未意识到的敏感问题。这种深刻的革命思想不啻为“洪水猛兽”。
        最后,我引自1922年他为芜湖科学图书社20周年纪念册的题词来纪念陈独秀和《安徽俗话报》,以飨读者:二十年前,孟邹以毫无商业经验的秀才,跑到芜湖开书店,实是盲目的行动。然当时为热烈的革新感情所趋使,居然糊糊涂涂,做到现在的状况。我那时也是二十几岁的少年,为革新感情所趋使,寄居在科学图书社楼上,做《安徽俗话报》,日夜梦想革新大业,何物臭虫,虽布满吾衣被,亦不自觉......
参考文献:
1、《党史研究资料》.第1期.1984
2、《安徽俗话报》1-22期
3、《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上海.1984
4、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人民出版社.上海.1999
5、沈寂主编.《陈独秀研究》.安徽大学.合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