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吴迪1 刘广芳2
[导读]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都体育旅游可开发程度高,具有良好的品牌基础。

西华大学1  吴迪1  四川成都  610039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  刘广芳2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都体育旅游可开发程度高,具有良好的品牌基础。应当从强化品牌意识,低碳转型发展;健全政策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组合与协调互促;突出多民俗体育旅游特色;整合资源开辟多元宣传模式;培养体育旅游高素质人才等方面推动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
关键词: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策略
        引言:
        随着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体育旅游市场竞争也日益白热,品牌消费的趋势,使得推动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成为城市能够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研究如何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品牌化推动体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1.1自然资源优势
        成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由于地势高低悬殊,由上而下呈现出多种气候类型,且拥有多元化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市域内河流纵横,沟渠交错,库、塘、堰、渠星罗棋布。[1]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已经开发了山地自行车、远足、漂流、露营、高山滑雪等类型各异的体育旅游项目,不仅能够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还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1.2人文资源优势
        底蕴深厚的古蜀文明与后现代文化共同孕育的集茶馆、川剧、麻将等多元素为一体的天府休闲文化,以及独一无二的“熊猫城市”,再加上武侯祠、文殊院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对成都体育旅游的品牌化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多民族散居的城市,赛马、摔跤、跳火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加持,能够推动体育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
        1.3区位交通优势
        成都主城区设有13处公路客运中心和4处铁路车站,形成了纵横交错、内外联通的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体系。地铁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更是跃升国内“第四城”。双流国际机场与天府国际机场一同运营,成都正式进入双机场时代。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通过枢纽共享、互联互通、衔接换乘等多种方式实现功能互补、换乘便利,形成一体化运营。
        1.4地区知名度优势
        历来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美称的成都,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美食之都。未来,成都定位于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再加上“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的加持,借力文创、旅游、赛事、美食等元素,塑造城市别样标识的同时,为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1.5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日趋丰富
        2017年,成都提出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全面构建天府绿道体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围绕天府绿道体系,建设多样化的配套服务体系,包括特色小镇、特色园区、林盘院落等类型多样的驿站。


结合驿站,绿道沿线设有各类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还有游客中心、民宿客栈、露营地等旅游配套设施。功能复合的天府绿道体系,让市民以及游客充分实现可观、可游、可动、可停、可住、可购。依托于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契机,布局并建成核心为东安湖、凤凰山等体育公园的体育场馆设施,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城市新的功能空间,为开展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态环境。
        2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的策略
        2.1强化品牌意识,低碳转型发展
        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在充分考虑其特点以及所存在潜能的基础上,注重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做到突出特色、多元开发,循序渐进、合理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行,确保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2.2健全政策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政府方针为产业升级、产品开发等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应当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提供财政保障、安全保障,加大体育旅游市场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行业监管,推进体育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例如,针对蹦极、漂流、滑翔伞等,有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的惊险刺激型体育旅游项目,要出台相应管理机制,明确监管责任。[2]
        2.3加强区域组合与协调互促
        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和顺畅的联系机制是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的基础。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应当本着“资源互补、市场互拓、品牌同创、共同繁荣”的原则,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建立地域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发体育旅游产品、设计体育旅游线路、举办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等,共同构建区域体育旅游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发展的新局面。
        2.4突出多民俗体育旅游特色
        成都作为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如传统体育项目赛马、摔跤、跳火绳等,地方民俗节庆活动都江堰放水节、客家水龙节等,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也具备旅游开发的价值。依托现有资源,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地方民族节庆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开发民族民俗体育旅游,推动成都体育旅游品牌多元化发展。
        2.5整合资源开辟多元宣传模式
        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整合资源,从景点、景区转向路线、区域,塑造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品牌形象,建立整体形象宣传与体育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宣传促销体系。积极推行“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一体化营销策略,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结合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传播格局。
        2.6培养体育旅游高素质人才
        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对体育旅游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来说,既懂体育旅游又熟悉品牌运作、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与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应当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以品牌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突破口,加快培养体育旅游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婧婷,周红梅.成都生态体育资源开发及创新路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81-82.
[2]张巧林.湖南东江湖景区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8.
作者简介:吴迪(1997-),女,汉,四川省眉山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