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陈延柚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陈延柚
[导读] 语感的含义,正确认识语感产生的心理因素,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

广西钦州市实验小学  陈延柚  535099

【内容摘要】语感的含义,正确认识语感产生的心理因素,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敏锐的语感,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的活动,字中意、字外意,推敲、鉴赏
        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程度。用叶圣陶的话来说,是对语言文字的一定“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夏乞尊说过的“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但能加深文章的理解和领会,而且敏锐的语感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效率和兴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正确认识语感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语感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联想和想象的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感知描写性语言文学时,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在大脑中呈现出有关的表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语言中的词语是具有概况力的,要把词语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和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把概况的东西变成具体的感受,从而产生语感。如:朱自清的《绿》一文中的一段描写:一走进清幽的紫竹院,就置身于绿色之中了。头顶上是墨绿色的松,浅绿的柳,脚下是淡绿的草,身旁尽是翠绿的竹……学生感知这段文字,如果缺乏语感就只能对文中所描写的松、柳、草、竹的不同程度的绿色在脑子里形成模糊的表象而已,倘若学生对这些文字有灵敏的感受力,那就会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不仅能领会到紫竹院清幽的意境,同时也联想到绿——这就是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感情的色彩与象征;而且还会从松、柳、草、竹各自代表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情感的激发。
        在语文教学中,每当阅读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学时,会引起情感上的反响和共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字面看,诗人写的是松,前三句直接写松,后一句“雪化时”的景象仍然是“松”,是虚写。读后,所激发的是诗人寓于景中的“情”,所感触到的是诗人的形象和人格,使我们的精神境界顿时升华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达的超然物外,闲适恬静的意境,不知曾引起多少人感情上的共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蕴含的乐观主义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扣人心弦,催人奋进。这些都是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因素在情感中的作用,在品读品味中达到共鸣。
        三、思维活动
        阅读离不开思维,边读就要边思考,既有形象的思维,也有抽象思维,单凭直觉去感知语文文字还不足以形成敏锐的语感,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还要对所描写的文字有所“感受”,必然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如对文学所表达的本质意义的概况,对文字美的欣赏与吟诵,对文字正误、优劣的辨析等,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况、判断、推理等活动。在文章中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是读者在阅读欣赏后,有了自己思维的补充,从而丰富了课文内容。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朗读该诗时自然而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景象,因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相同,从而每个人想象的景象就不相同。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其能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触动心弦,与主人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有益的启示。敏锐的语感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读懂语言背后的含义,使语言文学变深刻。
        语文教学中,不但解读课文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作为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静心凝神地研读课文,对课文的重点段,重点句所隐含的深刻内涵与情感,进行层层引领,理解语言背后的意思。要使学生在把握词语明确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揣摩比较,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所形成的意境,使语感油然而生。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其中一些形容词的使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叶子”,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每个词的含义,品读文章,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使用。


《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课,通过羚羊跳崖时的动作品味羚羊的内心活动,抓住老羚羊坠落山岸时画面的品读,读岀老羚羊悲壮的言行,小羚羊悲痛的内心,猎人心灵所受到的震撼,领悟生命桥的内涵。课堂中学生动情地朗读,真诚地交流,仔细品味,反复琢磨,达到“意会”,就会产生语感,产生共鸣。学生被老羚羊的急中生智和为了后代心甘情愿的牺牲精神所打动,那些感人的文字已深深刻在了他们的心里。
        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感觉的表现,通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想象力,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容视象”,把作品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不但像百草园那样具体的描写,可以形成一幅百草园中花繁叶茂,万物竞生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就是一些简单的白描,也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具体而清晰的画面。像《社戏》中偷吃罗汉豆的描写:“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头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搓着吃。”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看不出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但如果有敏锐的语感,不用仔细去体会,透过朴实的描写,就可以看到小伙伴们兴奋、忙碌、欢快吃豆的场面,体会到文中“我”的喜悦心情。这里所需要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再现文中画面的再造想象,还要根据文中画面的情景去联想去创造。如朱自清的《绿》,对梅雨潭的绿的描绘,如果单是再造想象,只能停留在景物上,则无法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激情,也就无法形成敏锐的语感,在朗读中也无法把这种激情表达出来。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情景交融,含有丰富寓意的,引导学生朗读时,通过想象和体味, 尽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引起语感。像鲁迅的《药》开头的景物 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渲染夜的黑和静,不只是写景,也是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既是自然环境,又象征了社会环境,只有体会到这一点,才能读出语感来。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情景,给学生展示出鲜明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经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了新鲜感,思路开阔了,学习兴趣就提高了。《<论语>六则》一课,教师播放优美典雅的古乐曲导入,然后结合着对孔子的介绍,把孔子的画像投影在屏幕上,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从内心深处涌起希望去感悟孔子言论的感情。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情感的变化,开始带领学生小声吟诵课文,并顺利扫除字词障碍,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文句含义。把握语录内容, 理解语录的精神实质,在低年级的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尽可能采用适合儿童的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词语教学让儿童了解到词语的意义,感受其丰富的形象、色彩、情感、趣味等。例如《问银河》中“拦河大坝”一词的教学,教师可以请前排学生手拉着手,齐心合力挡住老师,老师无法从讲台走到教室后排去的游戏,学生在愉悦的笑声中,理解“拦河大坝”的意思,这样从小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达到增强语感的效应。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去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妙,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在学习《枫桥夜泊》这课时,教师先播放作者写作的背景,让学生有仿佛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问:“用眼睛看,看到了什么?”“用耳朵听,听到了什么?"“用肌肤来感受, 触到了什么? 用心来品味,又悟到了什么?”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推敲,鉴赏诗句的传情达意,这样的品味就能真正进入学生 内心深处。才能读出语感来。
        四、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
        敏锐的语感是和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生活能够敏锐观察和体验,才能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想象,产生共鸣。“碧绿的菜畦”,如果在生活中没有见到过菜畦是什么样子,想象就难以具体,单靠从字面上去解释、体会,就不容易形成具体的语感。例:“不要给别人乱扣帽子。”帽子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阳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在这里却蕴含着罪名或坏名义。“我希望她学中文,以后到中国留学,做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桥梁在这句话中隐含着沟通友谊的作用。每一个词语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灵活巧妙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直抵作者心中,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词语的丰富内涵就被解读得淋漓尽致,词语教学就力透纸背, 正如歌德所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所谓的语感就是这样培养岀来的吧!
【参考文献】
[1] 毓明笠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岀版社,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