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埋线改善中风肢体活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6期   作者:薛云龙,于海英,艾华
[导读] 目的:观察夹脊穴埋线治疗中风肢体活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薛云龙,于海英,艾华
        吉林市人民医院 (中医康复科),吉林吉林,132000

        摘要:目的:观察夹脊穴埋线治疗中风肢体活动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用药及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刺、夹脊穴埋线治疗;对照组西医常规用药及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埋线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的恢复。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andwich acupoint embedd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limb activity disorder.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imb activity after stroke disord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In 30 cases, acupuncture and acupoint embedding treatment were given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2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1 month. Results: 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sandwich poi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limb activity disorder.
关键词:夹脊穴,埋线治疗,中风,肢体活动障碍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及多发病,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不仅有高死亡率,而且有70%以上的患者致残,其中将近一半的患者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如何尽早恢复患者肢体活动障碍是我们医务人员面临的问题,也对于减轻患者家庭、社会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科开展夹脊穴埋线治疗配合现代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治疗中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观察的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中医康复科疗区患者。本课题运用简易随机数字对照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按就诊顺序编为1~60号,偶数为治疗组,奇数为对照组。治疗组为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4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6岁;对照组为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岁。两组患者病程均为神经内、神经外科急性期14天后,转入我科恢复期患者。两组的男女比例、年龄区间段、以及发病时间相似,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1]。患者脑卒中发病14天后,转入我科康复的恢复期病人。脑CT或MRI提示单侧或双侧大脑半球区域梗死灶或有脑出血;有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但智力以及听力、理解能力、交流无异常,无意识障碍,依从性好,能一起完成课题研究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既往有脑出血或脑梗死病史,有遗留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因脑内占位等器质性病变引起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全身状况较差,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肺系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病情不稳定,不能后坚持治疗的患者;有精神因素不能够配合完成治疗的患者。?
        1.4、治疗方法:两组给予西医常规的治疗,控制高危因素,同时给予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电刺激、主被动机器辅助训练。?
        1.4.1、对照组:参考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针灸学》中,中风的常规治疗方法。上肢取穴:合谷、手三里、曲池、后溪、肩髃、内关。下肢取穴:委中、环跳、足三里、风市、太冲、阳陵泉、三阴交、丰隆。器械材料:1.5寸不镑钢毫针(规格:0.30*40mm)、无菌干棉签、碘伏棉签。按常规操作,10天为1个疗程,连续针刺8天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1个月时间。??
        1.4.2、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夹脊穴埋线治疗。埋针穴位:取患侧夹脊穴,每次交替选10个穴位;器械材料:羊肠线选用PGLA生物可吸收线体(规格:1/0~3/0,长度1~2cm)、一次性埋线针(规格:直径0.7~0.9cm,针长4~5cm)、记号笔、医用手套、止血贴、无菌消毒碗、碘伏。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治疗,先选取穴位,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取无菌消毒碗,将适量碘伏倒入干棉球中,带好医用手套,常规消毒,将羊场线送入埋线针中,按照穴位定点,垂直快速刺入皮肤内,并逐渐达到适宜深度,行针得气后,推针芯,将羊肠线送入穴位里,拔针并用止血贴外贴于穴位处。嘱托患者3天内穴位不能沾水,预防感染。10天埋一次线,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1个月时间。?
        1.5、疗效标准:选择“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两组所有入选患者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分,第1天及1个月后各记录1次。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下肢积分之和<50分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2]。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有显着性差异,P>0.05?无显著性差异。
        
2、结果:

                
                
                
                
        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个月后, 两组评分较治疗前提高,说明两组受试患者肢体活动情况均见好转。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夹脊穴又称华佗夹脊穴,首次记载于《肘后方》。夹脊穴内挟督脉,外行膀胱经。《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 …从巅入络脑… …挟脊抵腰中… … 。”膀胱经和督脉是通过督脉之别相联系,而夹脊穴区域又是在督脉之别挟脊而行之处。因此,夹脊穴能通达两经经气,上可传大脑,下可传肢体,符合中风的治疗原则。从现代解剖学看,夹脊穴位于背腰部后正中线旁开0.5 寸。脊髓至上而下发出 31 个脊神经节段,各条脊神经干出椎间孔后又分为前支、后支,以及脊膜支、交通支,走行于腱纤维与肌纤维中,其中前支分为颈丛、臂丛、腰丛、骶丛,支配分布部位肌肉运动皮肤感觉;后支亦支配其分布部位肌肉运动与皮肤感觉。根据经络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夹脊穴可以被应用至中风肢体活动障碍的治疗中。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植入穴位上,羊肠线是有由可吸收胶原蛋白线制作而成。穴位埋线疗法是在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能够将羊肠线长时间留在穴位中,对穴位不间断长时间刺激,知道吸收完成,能够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作用。穴位埋线能够产生如同长时间针刺疗效,并有放血疗法,又可行小针刀等扫扇疗法、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治疗,又作为异体蛋白,能够激活人体的免疫机制,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炎症的消除。对穴位的长效刺激,有利于一些慢性疾病、顽固性疾病的恢复。
        穴位埋线具有操作简、便、廉、效特点、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很受我科病人欢迎,为中风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提供成本低、绿色、安全、持久的中医微创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分类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周维金,孙启良 . 瘫痪康复评定手册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