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多重要 张其龙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张其龙
[导读] 谈到“劳动”这个词,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劳动应该是成人或稍大一点的未成年人才能干的事。

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中心幼儿园  张其龙

        谈到“劳动”这个词,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劳动应该是成人或稍大一点的未成年人才能干的事。其实不然,爱劳动的品质应该是从小培养的,3至5岁的幼儿,正是良好品质培养的关键期,这个年龄段是有必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甚至参加一定的户外劳动实践活动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当前多数家庭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特长、礼仪等方面关注的很多,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方面包办代替的太多,扼杀了孩子劳动爱好、动手操作能力。这个问题急需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和改进。结合我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幼儿的观察及近几年我园的具体做法浅谈三点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悟:
       一.劳动能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增强动作协调性。
        我认为幼儿的劳动范畴是广泛的,如穿衣服、系鞋带、背书包、收玩具、帮家长扫地、收餐具、摘菜等等,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可算作是劳动。幼儿在这些实践操作过程中无意中就达到了增强手眼协调、左右协调、手脚协调的目的。我园开设了“厨房体验馆”的幼儿大区角活动,在这里,孩子们要进行一些刨皮、切菜,甚至要接触热油、开水,操作电器。刚开始,老师和家长们都有担忧,在工具和防护措施方面想了不少办法,也出现过有孩子刮伤了手指头,热油溅到手上起了小泡泡。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出乎意料。幼儿在家里从没做过的事,通过亲手操作体验,逐渐能做得比较熟练,还能通过简单的工具做出可口的美食。也学会了如何在操作中注意安全,避免伤害。显而易见,动手能力、动作协调性培养是除了亲身劳动实践外无法替代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会变得越来越心灵手巧。如果始终不让孩子自己动手,便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力,扼杀了孩子爱劳动的兴趣,使孩子失去了非常宝贵的成长的机会。时间久了,就会培养出高智低能的“巨婴”。
        二.劳动能让幼儿探索生命的奥秘,懂得成长的规律。
        现在很多孩子,甚至有少数年轻人,不知道大米是怎么长成的?面粉是怎么形成的?菜油哪里来?花生土豆是长在土里还是地上?更不用说燕麦和麦子、稻谷和稗草怎么区分?小葱、大蒜、韭菜有什么不同?正所谓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至于种子发芽、出土、抽穗、开花、授粉、灌浆、成熟的自然规律以及播种、灌溉、施肥、松土、收割等一系列过程就更不知所云了。这些生命的奥秘、成长的规律,单靠现在和日后书本知识的传授行吗?肯定是不够的。


作为农村孩子,适当让他们参与一些劳动还是有必要的,不要怕踩坏了庄稼弄脏了衣服,不要怕太阳晒黑了脸、擦破了皮。没有经历,怎能成长。
        为此,我园开辟了户外基地,开设了“开心农场”大区角。让孩子亲手播下有生命的种子,并观察成长的过程。到了收获的季节,收了油菜籽,带孩子去榨油;收了花生,大家一起分享;收了黄豆,亲手磨成豆浆;收了黄瓜,一起品尝。这些自己亲身收获的食物吃起来格外香甜,有的孩子甚至如获至宝般地捧在手心舍不得吃。在播种、观察、管理、收获的劳动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作物播种的季节,记住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处暑萝卜、白露菜”“桃花红、下苕种”的农时谚语;懂得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气候、湿度、温度,什么物种需要什么肥料。这些在劳动过程中得来的体验感悟,获得的自然科学知识终身都不会忘记。
        三、劳动能培养幼儿吃苦精神,让幼儿学会感恩。
        唐朝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三岁的幼儿都会背诵。但没有经历过田间劳作的人,没有在炎炎烈日下锄过禾的人又有多少能体悟到人间稼穑之艰难?劳动的范畴是广泛的,现在的孩子,要让其体会农民田间劳作之艰辛是不现实的。但要他们做一些自己的事,或者试着帮家长或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未尝不可。比如:小班的孩子喜欢帮大人提东西,在超市购物、买菜,就让孩子帮着提一提;中班的孩子可以按照简单的指示帮大人办个差事;大班的孩子可一帮家长或老师摆好桌椅、摆好餐具、扫地擦桌;洗衣服时,可以让孩子学着洗自己的手绢、毛巾等,不要怕弄不好。儿歌里的歌词写得多好:“青菜青,绿茵茵,辣椒红,像灯笼,爸爸种菜我捉虫,妈妈做饭我挑水,好孩子,爱劳动,人人叫我好儿童!”放手让孩子做吧!只有让幼儿自己亲身做了,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再加上适当引导,他才会体会到大人的不容易,才能学会感恩。心理上有个词叫“受之无愧感”,说的是一个人习惯了接受,就觉得理所应当。如果父母为孩子做了太多,孩子觉得一切来的都轻而易举,自然也就“受之无愧”。现在的家长,特别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宝贝转的家庭,家长们给孩子的爱太多,不忍心让孩子从小体验生活的艰辛,也不懂在适当时机向他们所要,因此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辛,一辈子朝他们所要!为什么有的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不但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理能力的低能儿,还是反目成仇的“白眼儿狼”,究其根本原因是家长从小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让孩子产生了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的错觉,既失去了体会劳动的快乐,又失去了学会感恩的机会。
        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人本身。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今之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亿万中国人民勤劳的双手。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起点,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尤为重要。教育幼儿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道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