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及反思能力”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 邹丽
[导读] 对于作业检查情况的判断过于简单和粗浅,学生也是一种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也没有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芦阳第三小学  邹丽

摘要:对于作业检查情况的判断过于简单和粗浅,学生也是一种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也没有反思的习惯和能力。学生的作业行为就成了一种形式化和机械化,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要加深对作业质量的分析,融入数学素养,再消化,才能达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实质性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   作业   检查质量   反思   数学素养
        正文: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真实地体验到了习惯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过程离不开写作业的环节,学生通过写作业,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练习达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老师通过检查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也正因为如此,作业质量情况可以反映出很多的信息。老师希望高质量的作业,学生也希望自己的作业一次性过关。但实际却是常常事与愿违。一直以来,老师和家长都有教授学生如何检查作业,却仍然经常出现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关于学生检查作业情况的现状。一、对于检查作业的态度不端正。处于孩童贪玩的天性影响,孩子对于“完成作业后还要再花点时间去检查一遍”是不情愿的。学生将完成作业更多的是看成“应付老师或者家长的行为”。根本没有意识到作业的真正意义。二、作业量多或写作业效率低,没时间检查。因为学生学习任务分配不合理,做作业效率低,导致做作业时间长,就十分容易引起疲惫感。所以,学生在“好不容易”写完业后,没有更多的心情和时间去检查作业。三、检查作业方式的单一性和敷衍行。通过了解和调查,很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式都是“再看一遍”,看什么呢?看有没有未写的地方,如果有,就只针对未写的地方完成即可。或者完整的看一遍,如果字迹清楚,该写的都写上了,那就是完成了。即很多学生的检查作业就是再看一遍,顶多计算难的就再算一遍,不会做更多的,进一步的分析和更有质量的思考和检查。这样的检查,检查的只是数量而不是质量,这是避重就轻甚至形同虚设的检查方式。
        以上可以总结出,大多学生检查作业的这个环节是没有的,就算有也是十分片面和形式化的。检查作业的习惯是没有养成的。但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为了保证质量和达到理想的效果,进行严格的检验是必须的。对于学生而言这个习惯是必须养成的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必须形成的数学素养!
        现在就面临着完成作业后,检查作业的意识不够。同时,就算是有检查作业习惯的学生,他检查作业的质量也是不佳的。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还有一种检查,作业被批改过后的检查。这种检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孩子的一种反思能力。然而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业被标记错误的符号时,他们是否去重新分析自己错误所在,从而引以为戒,达到“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觉悟。


很多时候,孩子们一看批改的作业时,很多的就是“哎呀!没有注意到这个”、“唉!把数字85看成58了!”、“居然把3+2算成了6!”、“没有看到单位”、“要求化简比,我算成了求比值”等等看似惋惜的语言是不是经常在孩子们的口中听到!这些年来,也有不少家长因为孩子作业出错率高,与老师进行沟通,有家长会很真诚的问老师:“老师,我家孩子是真的不会做还是因为粗心大意?”经常我们会以“太马虎”、“太粗心”等作结论,接着就根家长或孩子说:“下次(以后)一定要仔细一点,认真一些,不能粗心”等等要求。久而久之,不仅孩子家长还有我们老师,都将粗心大意作为了理所当然的失误理由。总是自我安慰的说“下次只要他认真,会做对的”。
        事实证明,我们都错了。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粗心、失误,并没有改进,甚至更甚!因为,粗心大意就是数学严谨性不够;计算步骤多就算错,就是耐心毅力不够;读不懂题,不会解决问题,就是逻辑分析能力不够;明知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却只算底×高,这就是数学建模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够;要求算银行利息,结果却比本金都高出很多却不自知,这就是生活联系不够,还有很多很多......而这些问题更多的都被我们用粗心,马虎这样不到位的总结给忽略了。我们学数学这们学科的目的是什么?就时培养数学科学性,培养思维的严谨性,逻辑的合理性,还有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之前提到的问题最终就是数学能力不足。为什么会粗心?因为计算能力不足,因为严谨性不够,因为逻辑性不合理。粗心只是表象,后者才是本质问题。所以我们要认清楚一点,大多数的失误,就是理解不到位,即不懂,当然也就不会。不懂数学的内涵本质,不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不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仅要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还要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判断,去反思。这样,才能有所实质性的作用。
        这也就跟我们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相结合了起来。如果学数学仅仅是会计算加减乘除,那就不免于粗浅了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计算速度或者增加计算方法,但也只是外在表现,这是外在因素,那内在品质呢?学生自身对计算的理解是什么呢?主动分析理解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了吗?这是学生内在的自我约束,建立起来了吗?培养检查反思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批判性,而且是自我批判。用什么批判?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语言,这些“专业”的能力去批判反思。这些就要在平日的检查作业,反思检查的结果中去培养,很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老师都代替学生做了,不仅代学生做了,还一直忽略了,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就用“因为粗心大意”、“实际会做”、“下次注意,一定没问题”等想法忽略了。所以重新审视检查作业,反思检查结果的行为,从更加本质的角度,即数学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思维习惯去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或许更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一、改进观念,学生失误率高不在仅仅只是因为粗心大意,隐藏在背后的更是数学能力的不足。老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要用数学的品质来影响学生的正确率。不是一次次的改,换来的也只是下一次的继续出错。二、学生对数学素养的理解和体验,不仅我们老师要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学生也需要接触,直观的了解数学有哪些素养,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他们自己的学习,体验什么是数学的思维,什么是数学语言,什么是数学眼光,理解什么是思维的严谨性,体验逻辑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有了这方面的认知,才会有意识的注意和反思。三、由内而外的提高学生“学”的能力,内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从自律到他律,这样更主动的方式去检查总也和反思,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四、注重数学品质,如耐心、仔细、坚持、钻研等,追求高品质的作业,有好的追求才能有好的成果。五、培养数学品质和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直接理解什么是数学素养和数学品质,正面认识,做好认知上的准备,另一方面,渗透与平时学习内容和行为内容中,双管齐下,渐渐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和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作业水平和能力。作业是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数学从课堂像课外延申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素养,通过作业内化数学素养,老师和学生都要进一步注重作业的检查习惯,特别是反思,才能有所改进,从而让数学的核心素养更深刻的融入教与学中。     
参考文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课例研究》吴晓红你,谢海燕编著,——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