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陈丽娟
[导读] 笃定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于当代中国发展情形下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遵义市播州区和平学校  陈丽娟  563100

摘要:笃定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于当代中国发展情形下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其融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对此做出的积极响应。本文基于其作用,提出几项策略,如“加强思想重视,构建良好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元活动”、“深入挖掘教材,实现内外延展”,以便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学
        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中,文化自信是其中较为关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新的时代发展情形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结合我国发展阶段对党和人民提出的时代要求。1本质上,其旨在继承、弘扬、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以在彰显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笃定文化自信,需要强化有关方面的教育。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把文化自信融于学科教育是保障教育效果、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于地处偏远的西部各省份来讲,如贵州,在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下,更有必要把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学科教育。这从宏、微两面均具有多重实际作用。
        一、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作用
        笃定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出于时代发展对全党、全民提出的迫切要求。贵州地处我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笃定文化自信并非仅是为了迎合时代趋势,保障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而且,也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2
        具体来说,可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如前所述,笃定文化自信根本上是为了发展、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智慧的结晶与文明的沉淀。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贵州在此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对于像贵州这样的省份来讲,把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其次,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构成上来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仅就语言知识构建与应用来讲,笃定文化自信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涉及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优秀古典诗词在遣辞用句方面较为讲究。这无疑会提升学生于此方面的素养。再从语言思维、文化鉴赏与传承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而言,笃定文化自信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涉及到不同形式、不同方面的文化内容。而这些,均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再者,也利于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格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四有新人”。
        二、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策略
        鉴于如上所述,把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可能产生的作用,无论是贵州,还是我国其他各地,均应采取有效策略,把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落至实处。本文研究者立足于实践,综合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指令、对照有关理论,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加强思想重视,构建良好环境
        多年来,随着课改、教改的深入实施,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已逐渐转向全面化,尤其是统编教材于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按要求双线作战,把人文教学与语文要素教学有机融为一体。3但对于一些地区来讲,尤其是像贵州这样较为偏远的省份,有相当数量的教学虽然意识到应把人文精神教育与语文素养教育等而视之,但因为理念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思想不够解放,对人文精神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也因此,与笃定文化自信对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自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这无疑影响了笃定文化自信融于教学的有效性,并反过来不利于学生笃定文化自信。



        为此,教师应在积极解放思想的同时,对笃定文化自信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给予重视。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或缓解当前存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依然过于局限于识字教学问题。同时,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才能在核心素养培养下逐步变得丰富,学生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凸显。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实施,我国不同层次的人群均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对于小学生而言,无论身处何地,其均可欣赏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来的喜悦,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此情形亟待小学语文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指引下,充分运用统编教材的便利,确立科学观念,把笃定文化自信有机融于语文教学。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元活动
        在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发展均较快。实事求是地说,每个学生均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中的生命个体。但按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正在快速成长,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均极其有限。为此,无论是知识习得还是技能提高,教师均应基于实际,积极采取与小学生客观状况相一致的措施,为其充分利用已知学习新知创造便利。具体到笃定文化自信融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在充分继承课改、教改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并在满足学生整体需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差异化活动。
        例如,在通常古典诗词诵读的基础上,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教育科技的辅助下,开展“配乐诗”朗诵,“音配画”朗诵等。当然,在教材内容已经得到完全利用的前提下,挖掘网络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拓展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例如,可组织学生诵读《百家姓》、《千字文》等。这样,可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内在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笃定自信。
        (三)深入挖掘教材,实现内外延展
        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教材是教学的最主要依据。2019年新版统编语文教材于全国范围内的使用,为笃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因为,即便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该版教材极尽可能地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而且,在内容上也按由浅入深的形式组合。例如,在小学低段,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主要以古典诗词为主。而在中、高段,在保持诗词经典的同时,又融入了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中不仅有《京剧杂谈》这样的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文,也收录了《伯牙鼓琴》这样的文章。
        这些,均为笃定文化自信融于教学带来了便利。不过,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材料在相关方面的作用能否得到全面发挥更在于深入挖掘其教材,并进行相应的延展。4例如,针对《京剧趣谈》,教师可组织学生由感性的事物发掘,把地方相关元素融于其中。此方面,我国各地均有许多元素可有机融于其中。例如,贵州的安顺“地戏”是国家级非遗文化。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于课外收集相关的图文资料,特别是脸谱、故事等。然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如课堂语言陈述、课后自主合作表演等。
        结语
        笃定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人向民族伟大复兴迈出的坚实一步。无论地区、教育层次,均应把其有机融于日常生活与学习。在此情形下,有必要把其融于小学语文教学。事实证明,这同样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有关策略并非仅限于以上所述。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小学一线语文教师更应把握机会,基于学生实情,从点滴做起。
参考文献:
[1]项久雨,石海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根据[J].学习与实践, 2019(7):5-11.
[2]马淇毓,邹青灼,韩伟俊.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 000(007):34-35.
[3]肖萌,杨柳.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化自信[J].教育科学论坛,2019,000(026):23-26
[4]梁柳珍.挖掘教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师道:教研, 2020(4):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