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季秀纾
[导读] 小学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开展良好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能够起到良好的塑造作用。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小学  季秀纾  323006

摘要:小学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开展良好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能够起到良好的塑造作用。因此,各小学和学科一线教师应该更加重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建设,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提高,从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来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
        引言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学习心理特点,指定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目标,构建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有效的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今后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中积聚着民族精神,包含传统美德、人文情怀、优秀品质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使其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形成文化自信,抵御不良文化冲击,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优秀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具有熏陶作用,可促使其道德水平的提升,思想品质逐渐趋同,教化价值极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目标是培育德才兼备的素质人才,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去践行,这就有必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代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学生的三观容易受其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主战场,也是保证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根本,强化这门课的教学成效是重中之重。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道德观与法治观,并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法治观念的人。从上述内容看出,道德与法治课和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联系十分紧密,这种情况下寻找两者结合点,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也能使学生在民族文化浸润中正确深入认识道德与法治,发扬传承民族精神,并提高道德素养与水平,且做到懂法与守法,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我权益。小学生三观正,法治意识强,不但有利于个人梦想达成,而且有利于中国梦早点实现。
        二、道德与法治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一)立足教材文本,选取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立足教材内容,不能盲目地结合和渗透,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科学且高效,避免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积累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有着很多丰富且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选择,避免出现只重视与教学内容结合,不重视教学质量提高的情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例如牵扯到爱国和修身养性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于《礼记·大学》开展教育,如“欲明德天下,就要先治其国;而要治国,则要先齐家;欲齐家,便要修身养性”等。引导学生学习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情感升华,这样对于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有很大帮助。学到了真诚、忠孝等相关知识,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事迹,比如屈原精忠爱国的经典例子。课堂中学生自己列举,并说说通过这些对所学内容有哪些启示,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这样不仅能让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传承文化效果,同时也能促进道德素养提升,使其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二)充分融入生活素材,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在当前的教材中,具有不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内容。通过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想要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应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与掌握教学内容,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收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道德观。
        (三)新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文化与文本融合
        事实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非许多教师以为的那样简单。这种渗透和融合,并非是简单的二者相加的关系,而是需要实现内部的结合,从教学方式的创新入手,真正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容相互渗透,实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这不仅会导致课堂效果的低下,而且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也很难起到促进作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变革,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现状。
        (四)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其达到德育目的,对于教师要求高。教师要熟悉优秀传统文化,在分析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敏锐发现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点,然后有目的地利用其开展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教师要在这门课中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自我,提高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明确其精髓所在,并能找到其与道德与法治课契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达到预期教育成果。教师博览经典著作,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精神营养,道德与法治课就能旁征博引,运用补充教育资源,使学生不自觉吸纳精华,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自我改进,促使这门课程教育质量提升。另外,教师既要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还要去践行,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和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五)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像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只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上的教学,更应该开展一些实践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而且,教师也应该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进去,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因此,在课堂中一味地开展理论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通过有效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与了解传统文化,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可以充分发掘道德与法治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进行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把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之上,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佳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4}(18):117-118.
[2]彭舜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J].新课程,2021,{4}(01):227.
[3]段文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天津教育,2020,{4}(31):103-104.
[4]宋云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天津教育,2020,{4}(26):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