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适宜运动负荷的实践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 孙若兰
[导读] 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在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教学课程,它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

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  孙若兰  天津滨海  300450

【摘要】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在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教学课程,它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而在一节课的体育训练中教师想要获得一定的体育训练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运动量,必须要在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而对学生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是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得到有效锻炼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小学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合理科学的为学生安排运动负荷,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体育;适宜运动负荷;教学问题;实践策略
        运动负荷识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是需要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主要由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两个方面组成。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过小或者是过大都不利于学生的体育锻炼,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1]。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一味加大体育运动的训练强度,在教学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能够获得较高的运动效果。因此,为了能够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能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案,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运动负荷的合理设置,这样才能够在确保学生健康的同时,达到最佳的体育运动训练效果。
        1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不仅仅是指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所要承受的身体负荷,还包括学生的心理负荷。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属于运动负荷,其中运动量主要体现在运动的密度,即在一节体育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占整节课时间的比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越多,运动密度也就越高。而运动强度是指学生在进行运动训练中所受到的生理刺激程度。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心率来衡量体育运动强度的大小,当学生的平均心跳频率越大时,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强度也就越大。运动负荷的适宜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对每位学生的实际身心负荷状态进行全面观察和了解,要清楚的指导学生的实际身心负荷情况是否能够承受在体育训练中所需要的运动量,要确保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适当的活动身体,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热情,还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适宜的运动对身体的益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2小学体育课堂适宜运动负荷的实践策略
        2.1结合环境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指标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通常都是在户外,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带户外的环境因素,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教师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及时且合理的调整体育课堂活动安排。在小学体育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以及不同上课时间等因素,对体育活动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调整。比如在秋冬季节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减少运动频率较高的体育项目的安排,并且要适当增加有氧运动项目的运动负荷,这样才能够在确保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达到一定运动量的同时,又能够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出现出汗过度而导致感冒的现象[2]。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在一天中的时间段的不同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比如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时间段的体育课程中,教师需要适当降低运动负荷,以预防学生在高温环境中由于运动过度而出现中暑昏倒的现象。对课程的时间安排不能够随波逐流,教师需要结合环境、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安排课程,并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计划。
        2.2根据具有的教学内容安排适宜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运动负荷还与不同的运动项目以及运动形式有关,不同的运动项目所带给学生的运动强度不同,因此不同的运动形式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同影响。比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游泳、长跑、短跑等体育运动项目训练时,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心跳速度会明显加快,这些项目都是锻炼学生心肺功能的运动项目。而在体操运动训练中,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一项目带给学生的运动负荷较小。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要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学生设计更加生动且充满活力的体育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欢乐的同时得到体能素质的有效提升[3]。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要关注教学过程,还要注重课堂评价效果,教学评价环节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体育教师积累更多的运动负荷设置经验,从而为学生设置更为适宜的运动负荷,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此,教师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不断优化和改进运动负荷的设置。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发展和推行之下,小学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开展合理有效的体育课程是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前提条件,而运动负荷的设置作为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环节,运动负荷的合理与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体能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过度的运动负荷不仅仅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还会导致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运动负荷设置,要综合学生的身体情况,心理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学生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从而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陈虎风. 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设置的基本策略[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010(001):132,134.
[2]张久玲.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及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 010(002):82,84.
[3]杨燕. 初中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调控[J].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20, 000(001):P.53-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