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苏秀丽
[导读]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运算定律。在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乘法分配律,不仅能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大成小学  苏秀丽

摘要: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运算定律。在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乘法分配律,不仅能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本身结构特点、内容特点作为宝藏,并加以挖掘利用,使之为有效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
        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常常会出现a×(b+c)=a×b+c、a×b+a×c=b×(a+c)、a×b+a=a×(b+0)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提高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率,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应用这一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定律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四种类型
        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植树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四类:1.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2.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3.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哪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惩罚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4.乘1法。如78+78×99=78×1+78×99=78×(1+99)。这类题型的解题关键是把一个看似无法利用乘法分配律的习题,转化成为可以运用分配律的标准形式,既简单又方便。以这个为切入点,从而比较顺利地引入新课,正好那天是植树节所以我又让“打比方”成为数学课堂的闪光点。
        二、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是对几个相同加数的分与合,其知识起点是乘法的意义。在字母式(a+b)×c=a×c+b×c中,其顺向的意义是:把(a+b)个c分为a个c和b个c;逆向的意义是:把a个c和b个c合为(a+b)个c。在新学环节,要尽量把分配律的教学和乘法意义的分析结合起来。例如,当学生根据例3的情境对等式(4+2)×25=4×25+2×25的意义有了初步掌握之后,可以引导他们从乘法的意义来重新理解:左式表示有(4+2)个25的和,即6个25的和;即等于右式:4个25的和加上2个25的和。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对此学生很容易领会。乘法意义的介入,使学生不仅从形式上把握分配律的特点,更从深层次来把握其内在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从基于具体情境的等式过渡到纯粹的等式做准备。学生在简算题当中,可以直接利用乘法意义来理解算式的含义。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分配律的内涵掌握不够深入,从而在解题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比较典型有以下几类:1.刚好是“整百”的类型:没能把例如99×87+87、101×87-87的算式转化为100×87;2.大约为“整百”的类型:把99×87算成了(99+1)×87;把102×87算成了100×87+2;3.分配律和结合律混淆的类型:把(3+25)×4当成3×(25×4)。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分配律,那么以上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例如99×87+87,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是很简单的,它表示99个87加1个87的和,即100个87的和;102×87表示102个87的和,等于100个87的和加2个87的和,即100×87+2×87。
        三、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变式分类
        教学时只有清晰地把握这些变式类型,才能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特别是应用其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左右逢源,化难为易。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一般字母表达式(a+b)×c=a×c+b×c为基本式展开分析,试作如下分类:
        (一)在乘法分配律中套用乘法交换律的变式。这就是将乘法分配律基本式左边“(a+b)×c”变化为“c×(a+b)”,即需要变化为:c×(a+b)=c×a+c×b。虽然这样的变化是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初学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了一定困难性。这需要教者有意识地做出多次安排,并要组织学生进行分辨对比。
        (二)延展乘法分配律项数的变式。这是顺次增加项数的变化。比如,将两数和与一个数相乘,变为三四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即:(a+b+c)×d=a×d+b×d+c×d。
        (三)两个数的和变为两个数差的变式。这是在同级运算之间的拓展,比如(a-b)×c=a×c-b×c。更何况,有些算式的呈现,并非合乎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基本样式,需要学生自我主动地作出变式改造性处理,才能合于乘法分配律的题型题境。比如,97×4,进行简便计算需要学生把97改写成“(100-3)”。
        (四)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变化。即要让学生既能从左向右,也习惯于从右向左。要让学生善于从计算简捷性要求出发,灵活地选择应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可逆变化方向。这是训练学生提高计算技能的重要途径。
        (五)特殊数1参与展开的变化式。即(a+1)×b=a×b+b×1。尤其是反向理解,要求学生把一个确定的数,看作是一个算式,是这个数与1的积。学生对此会很不习惯。比如,56×99+56,要求学生把56看作“56×1”,这样原式变成56×99+56×1。
        (六)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与分数计算中的变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应用于计算,不仅出现于该知识点安排的当时,更是广泛应用于其后的计算实践中。及至小数和分数计算中,应用乘法分配律又会出现新的变式,更加增加了难度。比如,将小数计算中的小数点变化,使之适合使用乘法分配律,如56.2+5.62×90。在分数乘除法计算中,对乘除法作互逆变换,使之适合使用乘法分配律,如,4÷2/3+96×3/2。
        总之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运算定律,我们首先要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其次,多思考、多运用,才能“渐臻佳境”“炉火纯青”,实现小学数学计算“对”“快”“巧”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存焕.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巧用乘法分配律[J].学周刊,2012(12).
[2]许德道.“乘法分配律”研究综述[J].新课程(上),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