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王堂明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王堂明
[导读] 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因为生活经验、认知基础等,能够对新学习的知识有了自己的初始理解,该阶段儿童的理解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完全可以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起点。

安陆市洑水镇中心小学  王堂明

[摘 要]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因为生活经验、认知基础等,能够对新学习的知识有了自己的初始理解,该阶段儿童的理解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完全可以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起点。基于儿童数学理解的教学就是遵循儿童认知基础,以儿童稚化思维为逻辑起点,探索数学知识本质的教学。儿童理解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儿童在自我否定、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个性表达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儿童理解;个性表达;认知基础;儿童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皮亚杰说:“儿童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着环境刺激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儿童与环境之间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儿童的认识结构不仅包括已有的“结构性”知识,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背景,儿童特质的数学理解有着非成人的思维方式,有其独特的心理与生活基础、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儿童理解是在数学情境创设下,运用学习材料,通过操作、对话、解释等学习活动,逐步形成数学的表征和抽象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学都要基于儿童的本原理解,在儿童认知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的学科能力和素养。
        一、“儿童理解”缺失的问题缕析
        一是把不准儿童学习的“脉”——程式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冲突。儿童之“脉”在于变化。“教师编程”式的教学免不了会落入教师的固有思维,当遭遇儿童思维时,教师便无以应对。比如教学认识第五套人民币,当教师带领学生逐一认识1元、2元、5元、10元等人民币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3元和4元的人民币呢?当儿童个性化思维打破教师的程式思维时,该如何操作?
        二是找不准儿童的“本”——高阶思维与童式思维的冲突。儿童之“本”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常常会说自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或经验性思维(高阶思维)。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试图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儿童,但总是事与愿违。其实教师的成人思维,有时反而成为禁锢儿童思维的枷锁。比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师还习惯于教短除法,而新教材已经淡化这种方法,事实证明短除法虽然方便,但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探索方式,值得商榷。
        二、儿童理解教学的内涵特质与表征体现
        (一)儿童理解的内涵特质
        儿童理解特指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主动性、差异性和跳跃性,儿童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来的有别于成人思维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这些方式方法加以运用,我们的教学就能事半功倍。儿童理解下的教学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求遵循儿童独特的思维习惯,以儿童稚化思维为逻辑起点,探索数学知识本质的教学。
        一是儿童进行自由数学表达。


数学表达是定义数学概念的过程,也是对“操作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加工和概括提炼的过程。学生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后,再通过归纳、概括、抽象、命名等过程最终感知概念内涵和本质。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操作、活动进行思考,经历思维的内化、整合的过程。童式程序要求儿童独立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说出来,从而培养儿童独立地、缜密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问题。
        二是儿童自主建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活动来逐步完善,起初建立的概念模型包含反映概念的特例、抽象过程、完整的定义和符号化的过程。童式程序不再拘泥于既定的建模方式,而是由儿童经过自我完善。从儿童自身的生活世界出发,抽象出数学问题,再经历儿童化的数学活动,最终形成具有儿童色彩的数学模型。通过儿童化建模能够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必备的数学素养。
        三、儿童理解教学的实践策略
        在问题理解教学中,应当注重趣味性问题设计,深入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构建,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教师通过趣味性问题的有效设计,激发课堂活动参与热情,提高问题理解教学效率。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堂活动中,为了保证问题理解教学有效开展,结合有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结合学生的问题继续提出问题,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入做灯笼的话题,设计相应的问题:为了满足元宵节的灯笼需求,需要制作200个灯笼,一天只能制作20个。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说一说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借助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制作七天之后,还剩下多少灯笼没有制作?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综合算式。在学生问题理解中,让学生思考问题中包含几步运算,应当按照什么样的运算顺序。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可以对问题进行转变,如一共需要制作200个灯笼,四天制作了80个灯笼,按照这样的速度,7天之后,还剩下多少灯笼没有制作?在学生问题理解中,让学生思考哪些数学信息发生变化,哪些数学信息没有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寻找问题中蕴藏的数学信息,从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问题内容。
        卢梭曾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孩子看作孩子。”总之,儿童理解课堂的探索永无止境,建构理解的教学就是以儿童认知为数学探究的起点,以儿童的思维为数学活动的依据,以儿童的感受为数学活动的主旨,让数学教育成为发展儿童核心素养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濬,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7-212.
[3]董荣森.参与性探究中“稚化思维”的策略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1):26-30.
[4]林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陈一叶.一次奇妙的再创造之旅:苏教版三下《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6(Z1):66-68.
[6]张奠宙.数学概念之间需要融会贯通:评“图形与几何”中一些概念的表述[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4):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