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惰性知识”到“活力素养”——指向儿童经验连续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王峦
[导读] 惰性知识”隔离了知识教学与儿童的个人经验、生活情境、主动探究,让学生经验无法对接与连续。

南江县关坝镇小学  王峦

[摘 要]“惰性知识”隔离了知识教学与儿童的个人经验、生活情境、主动探究,让学生经验无法对接与连续。“活力知识”是学生头脑中获得加工、被积极运用,同时又被深刻内化理解的知识信息。“经验连续”是学生从惰性知识走向活力素养的重要途径,包括经验连续、目标连续、元素连续和思维连续等。
[关键词]惰性知识;经验连续;元素连续;思维连续;活力知识;小学数学
        “惰性知识”是学生仅靠授受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并不完全理解,仅能在应试场合或有限的非结构化生活情境中运用。核心素养重构小学数学教学的体系和育人价值,并达成共识:知识只是载体,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才是最终的目标,这势必让我们重新审视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并力求处理好知识与素养的新型关系。要想让知识与儿童的核心素养产生“化学反应”,知识就必须有“活性”,有活性并非无限制“量”的叠加,更在于知识“活力因子”的活性作用,在于儿童知识获得过程的能力、经验、情感等各种元素的相互融合。
        一、审视:“惰性知识”的典型表现与成因分析
        (一)小学数学“惰性知识”的典型表现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到,人在思维和实践中,往往会受到其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把这种定式和模式支配下的知识称为惰性知识。对此,隔离了知识教学与儿童个人经验、生活情境、主动探究,让儿童经验无法对接与连续,便形成了“惰性知识”,其主要表现有:
        一是概念记忆式惰性知识,以记忆取代建构,让知识无法自由提取。概念记忆式教学依旧屡见不鲜,因为受一节课时间的限制,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选择让学生直接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再以机械化训练来巩固知识。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有的教师直接让学生记忆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不经历自我建构而记忆的概念是不牢固的,也是无意义的。
        二是问题碎片化惰性知识,以碎问产生“闪存”,让知识无法灵活迁移。课改以后,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成了新趋势,一个接一个碎片化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很多问题更是缺乏思维含量。顾泠沅教授讲过一个案例,教师在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内提问150多次,教师还未察觉。这些碎问只会让知识“闪存”,知识却很难在一些特定应用或创新情境中被激活,转化为新的学习生产力。
        三是经验分离式惰性知识,以灌输代替活动,让知识无法随机应用。知识教学与个人经验、生活情境以及知识探究相互脱离,这一形态的知识教学便在个人经验、生活世界间形成了一个隔膜,使得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感受、体验或经验与学校教育的知识系统无法自由连接。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直接教给学生先通分,再加减。显然,这样的教学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训练状态,很难实现经验的延续。



        二、践行:连续意识让知识从“惰性”走向“活力”
        (一)关注儿童思维连续性,激活儿童思维品质的活性因子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尤其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儿童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学教学的价值旨归。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必须关注思维的连续性,这样儿童的思维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一是从“碎片”到“整体”,让儿童思维连续突破。儿童思维具有跳跃性,如果教学内容也是碎片化的,那么势必造成思维碎片化,不利于儿童思维的持续发展。反之,整体的知识建构能够让儿童思维连续突破,连点成线,形成稳定的思维结构。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先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得出“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迁移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来。当追问: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吗?都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但是具体的方法却不一样,也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积累新的思想和经验。儿童的思维需要延续,更需要突破,而思维的突破需要触点,让儿童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不断突破儿童思维的禁区。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应该做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课件来充当一个优秀的导入,课堂导入要富有趣味性,这样首先会给课堂奠定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动力学习,那么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会非常好。老师可以采用很多生动的故事,或者是游戏开堂,这样容易形成一种最佳课堂氛围,这样往往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知数学的奥妙与逻辑,学生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走了兴趣,这样就会有了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就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会对小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可能做一个更好的答案,而且还能节约课上时间,可以跟学生们讲下一个知识点,提高了效率。
        (二)创设有趣的课堂情景。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兴趣,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在课堂上平静的学习过程会让学生迅速产生枯燥感,无聊感,乏味感,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会转移,这样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教师要使用各种有趣的课堂情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所创设的教学问题,创设一个良好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有效地吸引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情景,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领下,有效提取数学信息,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想法就有可能会从情境中引发出来,接着在不断的思考探究中和同学们交流意见,发展了自己的思维。
        总之,“连续教学”关注的是儿童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的连续性,也是让数学学习从“惰性知识”走向“活力素养”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卫东.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J].福建教育,2017(33):22-24.
[2][7]张良.论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从“惰性知识”到“有活力的知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8(3):50-55.
[3]颜春红,吴玉国.结构化学习的活动设计与组织[J].江苏教育研究,2018(1):35-39.
[4]吴玉国.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J].江苏教育,2017(9):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