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 麦宝簪
[导读] 小学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难点,尤其是数学问题的应用和解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找到最佳的解题思路,获得正确答案,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顺峰小学  麦宝簪
 
摘要:小学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难点,尤其是数学问题的应用和解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找到最佳的解题思路,获得正确答案,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小学教师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生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和教材内容联系紧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很大的积极影响。而目前很多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不能正确筛选出问题的关键信息,常常得到错误的结果,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丰富教学方式
        小学阶段的数学,抽象性和思维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不能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而无法正确解决问题,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丰富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核心,进而通过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方式包括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以情景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为例。
        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构建合适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自觉加入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并在浓郁的学习环境熏陶下,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一步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散思维,寻找问题的关键,进而计算出正确答案。比如,周末教师组织全班50名学生去动物园参观,动物园的阿姨告诉学生,成人票30元/人;学生票15元/人,团票10元/人(20人或20人以上可购买),请问怎么买票比较划算呢?一共要花费多少元才能进入动物园呢?教师提出该问题后,可以询问学生对问题有哪里不理解的地方,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进而让学生进行思考,自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对于动物园十分感兴趣,积极思考。通过情景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教学法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们共同协作、共同探索,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协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将自己获得信息与组员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学习好的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有利于提升班级整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比如:主持人、记录员、组长等,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感,获得学习体验。



        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创建自己小组的组名,增强学生对于小组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小组合作,与其他小组开展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给学生布置符合教材内容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配合、分工,对课题进行研究和学习,教师从原来的主导者变为辅助者,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解题点和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法,并加入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错误认识及时纠正,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二、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的学懂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应用数学,减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感,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制定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影响,同时,常见的数学现象能够拉近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不再对数学抽象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增加亲切感,进而主动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想要探索常见的数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增加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树立转换思维
        很多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且表述较为委婉,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将问题中的抽象信息变为具体、直接的信息,进而方便自己理解和应用,比如,动物小学中有75只兔子,39只小马,大象的数量是兔子的2/3,请问有多少只大象?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大象的数量是兔子的2/3”转换为“大象的数量是75只的2/3”,通过转换,学生对大象和兔子的数量关系更加清晰,进而能够很快计算出正确答案,再比如,面积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碰到这类面积计算问题时,学生无法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处理,让学生有一个平面认识,比如,一个长方形,长6.5米,宽4米,高3.3米,其中有一面靠墙,在粉刷时不用刷靠墙的这一面,一共要粉刷多少平方米呢?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靠墙的那一面是长为主还是宽为主的呢?学生回答题目没有说,接着引导学生画出两个长方形图形,一个是以长为主的靠墙,一个是以宽为主的靠墙,进而分别计算出两个图形的粉刷面积,这样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模拟操作
        模拟操作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信息,进而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模拟问题情景,提高动手能力,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进而在不断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转化已知问题下,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到解答的关键信息,进而找到正确答案,通过这种启蒙和开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主模拟,得到启发和思考,改变错误的计算方式,得到正确的计算过程,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辛果.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08):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