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曾晓棠
[导读] 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内涵,形成科学直觉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落实课堂教学、数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  曾晓棠  514300

摘要: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数学教学的课堂内涵,形成科学直觉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落实课堂教学、数学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有效实施
        培养核心素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运用数字的语言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探究方向。若数学仅仅停留在课本理论上,那它终归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和解题技巧,脱离生活实际,无法为我们所用。作为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应着力培养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勇于汲取知识,擅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实操,感知数学内容的内在,在实景中积累经验,应用数学。
        一、培养数学思维,形成科学直觉与探究能力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结构的抽象化科学,要让抽象的数学形象直观,就要让数形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观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知事物的变化,领悟因果关系和规律特征,从而提升了观察力与判断力。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介绍过,把数与形结合起来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我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深刻地贯彻了这一理念。我从具有曲线特征的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作突破口,引导学生用相似的逻辑学习如何计算具有曲面特征的圆柱侧面积。这样一来,学生轻而易举地想到,如果将曲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其面积计算的推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外,孩子们还学以致用,在今后遇到难以攻克的问题时,可以尝试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提倡鼓励学生猜想,猜想无谓对错,错误的猜想往往是正确猜想的先导,甚至还可能颠覆以往的认知,打开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启发解题的逻辑思维。又如,我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给学生讲解完半径的特点后,引导他们通过数学思维类推直径的特点,从半径、直径的特点猜想两者的关系。通过数学思维理解,他们能更有准确地掌握半径、直径的特点与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从数学教学逐渐过渡到数学教育,是揭示数学课真谛的有效途径。
        二、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让课堂换发生命力
        学生习惯于全盘接收老师的知识灌输,主动学习意识薄弱、能力有限是当前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善于挖掘课本教材、校本教材、生活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努力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思维简单、思想清纯,易被诱导,为师者要抓住契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倘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便可轻松、高效地理解、掌握知识,并且促进了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一个数学老师丰厚的知识功底与阅历,对学生是一种有效的吸引力。比如我本人的数学课堂,适时通过猜谜语、讲故事、诵歌诀、玩游戏、设悬念等方式,以直观、可操作、富有情境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出示的是各种交通工具运行的动态课件并发问,“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等,它们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其次出示动物运动会上小动物们骑着轮子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的车的视频,同学们不禁大笑,使劲地摇头。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导入课题,巧妙而又自然地进入下一步学习。



        (二)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只有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参与,才能创造出优质、高效的教学效率。教师要努力挖掘拓展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更高的姿态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长存在差异,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不完全一致。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操作,多角度观察、多途径思考、多渠道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新知,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择优,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建。
        (三)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众所周知,不提倡传授现有知识,而应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可以少走弯路,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的感知用自己的话进行口头表达,或者参与操作,通过摆、拼、折、剪、量、画等创造活动;感知上清晰的认识、表象,可成为学习、概括抽象数学知识的指南。例如,我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提议各小组长带领成员自主探究,通过测量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个内角之和,以及通过剪一剪、拼一拼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来直观理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个知识点。孩子们通过测量、剪拼、计算等多种方法,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我深知,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引导学生学会在自主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中学数学,让枯燥的理论变得活灵活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倡知情相融
        情绪智商即智商(IQ)因素和情商(EQ)因素,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原因智商往往仅仅占20%。可见,情感与智慧如影随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倾注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爱,为学生点亮心,爱同行,让平等和谐、亲密融洽的情感纽带在师生之间生根、滋长,创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育需要情感,不能缺少爱,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课堂上也要适当地俯身、倾听,参与学生的尝试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平等合作伙伴;教师要以自己较广阔的视野、丰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泉,成为学生的亲信服务者。教师应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以平等、乐观、发展、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循序渐进地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乐意把教学活动当作展示和表达自我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权利、时间、机会交到学生手上。
        结束语:
        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传播数学文化,是师生双方合作共赢,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数学教育是对学生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培养解题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在掌握数学技能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构建学生积极、乐观、健全的人格与品质。我们要有信心也应尽力做到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  商务印书馆  2010年11月版
[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