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探索 井维前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井维前
[导读] 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个维度,蕴含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容之中,理应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井维前  201803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个维度,蕴含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容之中,理应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主阵地,应该主动提高思想站位,抓好思政教师这一宣传者和引路人角色。探索更广泛的教育场域,建构完整的教育体系,做好五大课程的衔接。重视实践教育,将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与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和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融合,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感知互动协作。融入网络第四课堂,创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思政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取得了全面进步,但是在新中国发展的早期阶段生态问题却变得愈发严重。十九大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党和国家迫切要满足的问题,而生态改善则是享受美好生活中的关键内容。同时,又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和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的实施与推进,中国必然要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做出及时反馈,将国家的最新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中,使学生在思政课上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一)强调思想认知,提升教师素养
        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是以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作为引导。2015年我国颁布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要在教材、教师队伍、主流舆论和思想阵地上下功夫。思政教师要想提升自身教学魅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适应现在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政教学课程之中,首先,需要教师按照时代发展之诉求,始终保持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有目标地设计教学环节,注重教材内容的合理拓展,使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因时而动,顺势而变,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频次,让生态文明的思想在课堂上活起来,与课程思政的方向同向同行,彼此交融。其次,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平时要用好周边的资源和团队的力量,经常组织集体备课,在研讨会中交流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向,学习和借鉴好的教育经验和内容等,提高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堂的技巧性,提升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获得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环保意识,体悟生态文明不但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要求,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部分。然后,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交叉性,为了使全体思政教师在对生态文明课程核心内容和理念的把控上步调一致,可以聘请一些在生态文明教育行业中较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来到学校开展讲座,对思政教师开展培训,做到思想统一。
        (二)建构教育体系,做好课程衔接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学科和专业背景各异,不同的思政教育课程之中涉及到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在呈现方式上也会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在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时候尤其重视不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和舆论导向的一致性,形成一套普遍适用于学生的话语表达体系。首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讨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例如,在“思修”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环境相关法规,并且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站在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体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在“概论”教学中,阐述“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等理论内容与当前倡导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进而投入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的实践之中。在“原理”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容,从哲学角度向学生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依存与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具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哲学素养。在“纲要”教学中加入生态治理相关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不同时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跟我们当前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对于社会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1]。“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主要就是站在全域视角,对于当前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和不同国家针对生态问题所作出的相应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与介绍[2]。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生态文明教育思想在每门课程内所呈现的教学目标,然后再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教师设计教学大纲,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专家进行教学评价,部门实行成果考核。


从而使教育内容与课堂开展更加和谐,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重视实践教育,营造环境氛围
        实践是理论知识入脑入心的助推器,环境是理论知识扩大效应的孵化器,理论内容需要实践转化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单纯依靠思政教学工作并不确保达到最好的教育成果,因此,就需要将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在这个作用力产生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也对思政教师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精心设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更加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3]。在教学过程之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把实践活动打造成一把解开理论问题的钥匙,让学生置身处地了解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社会功用与价值,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收获更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成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比如,可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或者“守护生命家园”等主题相关的绿色环保行动,使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感知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特色的生态教育实践内容,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三课堂的融合,让学生投入到所在的社区和街道,利用党、团共建、文明创城等其他平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服务于自己所在的社区,更好地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内容的结合,让大学生发挥生态环保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更大层面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刷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存在感和幸福感。比如,参加环保调研与考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与公益机构形成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打造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大基地。因此,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在思政教学课程中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实践环节的设计[4]。各级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度,形成良好的生态监视机制,使作为公众的大学生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化和常态化发展,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营造较好的社会环境。使各个部门都能够在教育工作中明确自身的职责,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朝着法治化大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5],从而使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四)创新教学手段,融入第四课堂
        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多样教育手段,使思政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扩大了知识的传播范围,网络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庞杂性,需要教师在选取生态文明的内容素材时有创造性地进行发掘和使用,让网络作为第四课堂发挥与第一课堂的互动效应,将经典课程内容与新式教学方式相融合,使二者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增强教学内容生动性的同时也注重把握科学性和准确性。更好运用公众平台的作用,比如公众号、短视频等打破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刻板认知,更直观地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活中的实际呈现方式,并且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官方公众平台上定期发布一些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活动,扩大教育阵地的覆盖面,这也对学校信息管理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始终紧跟社会发展态势,给学生搭建更多彩的生态文明学习平台。除此以外,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通常都以班级为单位,但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不能确保收到同等的教学效果,而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就能够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从而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观念引导,再发挥学生群体之间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进而将生态文明思想覆盖到全社会。
        良好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的取得是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主阵地,就要求在将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融入主阵地的过程中高校一定要做到守土有方,守土有责。始终遵循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做到以人才培养为发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突破,以全员参与为途径,以全域协同为格局,以价值培养为追求。
参考文献:
[1]刘燕飞.强化生态环境教育,打造绿色品牌学校——深圳市光明区公明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1(04):81.
[2]石如华.高校思政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发展[J].现代交际,2020(22):113-115.
[3]张晨宇,于文卿,刘唯贤.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02):59-68.
[4]董前程,王雪.构建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7):73-75.
[5]胡皓月.“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106-108+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