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麻江山歌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龙兴芳
[导读] 麻江山歌承载着该民族的变迁信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故有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第一中学  龙兴芳

摘要:麻江山歌承载着该民族的变迁信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故有历史和民俗研究价值。面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将麻江山歌纳入地方音乐教学中,是地方音乐教学服务地方文化的内在需求,是地方音乐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趋势。
关键词:麻江山歌 音乐教学
        提到山歌,脑海里涌现出的就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时抒发情感所唱的歌曲,山歌在我国,尤其在少数民族中都是以口头创作的形式,然而因地域差异,每个地方的山歌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就贵州而言,贵州山歌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它没有任何华丽的包装却有着很朴实的美。贵州山歌其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贵州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方,苗、侗、布衣、彝、水等少数民族就是贵州最早的生活主人,贵州少数民族很早就用山歌来描述生活,用山歌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我们的麻江山歌更是有着它独特的音乐魅力。
        麻江山歌是汉族民歌的一种,它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麻江山歌的类型按内容主要分为情歌、酒歌、姊妹歌、孝歌、良言歌、新世歌、历史神话歌,歌词句式最常见的是四句为一首,也有六句、八句、十二句为一首的,也有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谓之“排歌”,歌唱时加一些 “老实的”、“嘛”、“哩”等表示感叹语气的字、词,歌词除苗族、瑶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县内其他民族均使用汉语,主要特点:委婉、含蓄、简练、明白、易懂、比喻恰当、确切、幽默、风趣。麻江山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前,男、女均为假嗓子唱,现在男性已改为原生态唱法,有男女单人或多人对唱的,有主客单人或多人的对唱。我们最常见的有红喜对唱的酒歌,和歌咏比赛唱的新世歌,一般没有特别的规定,不论山坡、路旁、田边地角、集合场所、屋里屋外均可,行亲走戚,接亲嫁女、起房架梁、放牛砍柴、插秧薅土都唱,歌词的内容和曲调要根据具体场合确定,县内比较大的集会歌场有隆昌的“四月八”,又诗、龙山的“五月二十八”,碧波、谷硐、高枧的“六月二十四”及春节期间各乡镇或交通便利的村举行“会期”等。麻江山歌有着本土优异的资源,我们把麻江山歌融入地方音乐教学中,不仅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还有效地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能为地方音乐教学提供新的方向。麻江山歌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多种表现方式的艺术特征,它能够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麻江山歌运用音乐课堂里,让学生从中了解本土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可以激发本地音乐教师就地取材,将本土的丰富资源融入教学中来,而不是像以往的音乐课堂上,我们一味地注重音乐教材上的内容而忽略了我们本土的音乐,导致了在传承文化上我们忽视了地方文化的教育。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将麻江山歌带入课堂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学生如何了解本地音乐文化,但是由于麻江山歌是一种入门简单的曲种,它并不要求学习的人有很高的学历,只要想唱就可以唱,利于山歌的传播,所以导致我们本地山歌的质量参差不齐,麻江山歌的内容具有流动性,对山歌内容并没有什么具体规定,只要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可以唱出来,所以一些没有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人,会将一些媚俗的成分加入其中,使得我们麻江山歌的内容大打折扣,低俗的内容使得很多人羞于启齿,由此引发本地的人们不断的思考,创新山歌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山歌演唱者的素质,摒弃恶俗的内容,才不会影响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使得我们本地山歌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和认可。所以,音乐课堂里山歌的内容我们都是严格把控,让麻江山歌文化能在课堂上发挥作用,让麻江山歌不被淡忘。其中高一音乐教材花城版里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这一章就介绍我国各地少数民族音乐,有四川、江苏、河北、还有我们黔东南的侗族大歌等,就有机的融进了本土音乐文化。而在我的音乐课堂里,我把其他地方的山歌换成我们麻江的山歌纳入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来了解和体验学唱我们的当地山歌,由于我们的孩子来自各个乡镇,他们从小就受到山歌的熏陶,对于他们来说,学唱并不难,难得是要改变孩子们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本民族歌曲是一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老土,唱这种山歌怕别人会笑话,正因为这种观念,实际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本土音乐”学习与传承。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麻江山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了对学习麻江山歌的观念,弘扬了麻江山歌文化,树立了学生热爱家乡本土音乐文化的自豪感。长此以来学生的学习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导致视野过于狭隘,学生的音乐潜能容易被掩埋,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将麻江山歌引入地方音乐教学课堂,使学生对麻江山歌产生了很浓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能完整地学会一两首本地山歌,并在山歌的音调上能即兴创作歌词,还能大大方方的将麻江山歌展现给众人欣赏,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本地音乐文化的传承者,让他们意识到麻江山歌的艺术魅力,懂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山歌作为一项民族艺术文化,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方可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给山歌带来内容方面的补充,而且将作为一种观念,传唱到少数民族地区,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认识到其内涵,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山歌文化的历史使命,也使山歌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将本土音乐引入音乐课堂是具有可行性的,得到的结果是乐观的,不仅促进了本土音乐的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本地的教育特色,并且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总结
        总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随着音乐新课改的实施,各地区都开始意识到了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及传承的必要性,地方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应当有适当的改变,将麻江山歌引进到音乐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将新旧知识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立体生动、丰富多彩,围绕我们自己家乡本土音乐内容而制定的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颇具时效。除此之外,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对麻江山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积极引导并有益启发,稳中求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习自己家乡的、身边的音乐,让他们学起来倍感亲切,从而更加轻松快乐、热情主动,达到更有益的教学目的,促进地方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