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方法浅谈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狄琼
[导读]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上的一切。”这一观点,强调了比较思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基础意义。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狄琼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上的一切。”这一观点,强调了比较思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基础意义。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诸多形式中,比较分析能力同样也具有较大的优越性。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文章有目的地比较对照和综合分析,就会进一步认清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激活思维,加深认识,开拓视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手段,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该倍加重视。
        一、比较阅读思维的几种方法
        1、同中求同比较。有些阅读材料,有主题,题材、文体、结构,语言和技巧等方面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这一类文章共有的特点,掌握一般规律。例如《两小儿辩日》和《对弈》的阅读中,通过比较可发现:(1)体裁为简单的古文,(2)题材都取于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3)结构都采用问答的方式,(4)运用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事件之中,(5)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由此入手对比,学生可以对《两小儿辩日》为代表的古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某些共同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的飞跃。
        2、异中求同比较。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阅读,往往也有其相同或相似的方面,比较这类文章,在掌握了不同点的同时,把注意力应该更多地集中在探究他们相同的方面。
        3、同中求异的比较。有些题材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总有其不同的地方,比较这类文章需注意在把握其相同一面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其差异性,从而了解文章各自的特色、作家的情感和风格,结构的不同性、语言的多样性等。
        4、异中求异比较。不同题材不同类别的材料,在许多比较点上表现出其不同。


比较这类文章,首先确定比较项,或内容或形式,然后通过比较发现某一方面的差别,提出更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拓宽阅读视野
        二、对比较阅读的正确引导
        1、明确比较目标,确定比较点。根据课堂训练目标,确定比较项目,界定范围,指出具体的比较点。同类性质的材料比较点较多,但也不能面面俱到的去比较,对比较的内容和方向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比较的纵深度要适中,既要有开拓和创新的意识,又要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不同性质的材料,比较点隐蔽,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规定,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减少盲目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2、控制阅读过程,疏导训练环节。比较阅读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突出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训练的过程。确定了比较目标,并不意味着能力的形成,所以,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要及时跟踪和引导,优化训练过程。如阅读中出现“卡壳”,教师要疏通点拨,缺少必要条件,教师要视其具体情况给予补充,学生思路的步入“歧途”,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以免产生多样化的观点。如果产生了多样化的观点,教师要恰当地点评,凡此种种训练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需要教师的全面控制和引导,这是保障训练成功最基本的一个环节。
        3、重视基础训练,突出创新能力。
        (1)阅读材料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的阅读思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天地,这种资源优势应该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2)求异比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具有极强的创造性,阅读中应该有所侧重。(3)把开放性的资料和创造性的思维要让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开拓他们的阅读视野,发现其中深埋的“宝藏”,为解读作品寻出一条更好的方法。
        4、提升一个层次,拔高知识档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七年级的简单文章,这样它们的视野便会开阔,知识层次、阅读理解的档次又会在潜移默化中拔高。这样训练几次,再读小学的文章,学生便会有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种做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选材要准。(2)难度一定要适中,尤其要易。(3)训练要视学生的基本情况而定。(4)教师要及时正确引导。
        比较阅读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也是培养高年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应该认真研究并付诸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