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胡可胜
[导读] 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需要引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各方面的物理知识,据此要求,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探究学习活动、物理实验等方式,将生活化情境引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这会增强课堂引导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讲解各部分的课程内容。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胡可胜  广东清远  511500

摘要: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需要引领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各方面的物理知识,据此要求,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探究学习活动、物理实验等方式,将生活化情境引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这会增强课堂引导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讲解各部分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情境
        引言:在构建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合理使用生活资源,能够与物理课程资源互相融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应用多媒体工具,协助教师有效地构建情境,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一、基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促进学生融会贯通
        在通常情况下,物理课堂会通过解释物理现象的方式,逐步地引导教学,这就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因此将生活化情境应用在物理教学中,能够符合物理课程的教学需求,促进学生将生活与物理融会贯通,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
        (二)能够加强课堂引导能力
        在生活化情境中,往往会包含许多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会印证教材中的某部分内容,如果能够用于课前时候,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预知即将教学的内容,如果能够用于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组织讨论,说明在生活化情境的加持下,会增强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
        二、基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策略分析
        (一)应用生活现象做引导
        一般情况下,每堂物理课会分为课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彼此之间互相促进,若将生活现象应用在某个阶段中,一方面会充实某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会有助于开启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位置 位移》之前,会通过电子屏幕显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区域图,简要介绍该片沙漠区域的地形,随后提问说:“若一名探险者贸然走入沙漠,请问怎么确定自己的方位?怎么知道走出的距离?”,该问题会引起质疑,接着可以就位置、位移、路程展开教学;在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安全行驶》的过程中,会出示一则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要求学生分析该则事故的发生原因,分别从驾驶员、行人、乘车人、路面等方面思考,再从中找寻主要原因,讨论各个主要因素间的关联性,使其能够了解行驶安全的物理规律;在讲解《力的分解》之后,会当堂出示部分关于生活的习题及图示,如“挑水工在挑水时,若水桶上的绳索分别呈现a、b、c三种情况,请问哪种情况下绳索最容易断裂?”,如图1所示,会让学生利用图示进行分析,画出相应的分解图,最终可知当绳索处于a情况时,最易于断裂。

       

        (二)应用探究学习活动
        过程生活化是生活化情境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展开物理课程时,应当运用探究学习活动,促进过程生活化,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可以引出课题的关键内容,指导所有学生能够钻研,从而能够获取其中的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认识天体运动》时,会演示八大行星的运行过程,会提问说:“请问宇宙中的八大行星分别是哪些?具体处在哪里?”,引起疑问,随后翻开课本,成立小组,让各组边看课本,边探讨“古人对天体运动有哪些看法?”等问题,勾画出古人发现天体运动的时间、人物、内容,随后继续探讨“古人认为天体会做出什么运动?”等问题,找寻关于开普勒定律的内容,然后会根据行星运动的轨迹,提问说:“当沿着轨道运行时,太阳处在哪个位置速率最大?”,促使学生探究开普勒定律;在讲解《加速度》时,会分别演示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三种车辆的行驶图片,提问说:“请问三种车辆谁的速度更快?为什么?”,学生快速回答,随后会给两辆火车设定初速度、末速度、行驶时间,成立小组,要求各组分别探究两辆车辆的速度变化情况,讨论车辆的前后顺序,同时讨论可以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应用物理实验演示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物理实验是较好的演示工具,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现某种物理现象的变化,促使学生从中能够认识某种原理,同时利用物理实验,能够组织实践活动,推动所有学生活跃起来,从而能够增强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会使用物理实验验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以利用弹簧秤拉住木块,在木块下面分别垫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纸片、木板、毛巾,然后抽出,对比弹簧秤读数大小变化,越粗糙的接触面滑动摩擦力越大;同一接触面,调换木块不同的面去压接触面,滑动摩擦力大小没有影响;如果在木块上面增加钩码,使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增大,结果摩擦力变大。此时可以提出疑问,让各组依据实验现象进行探讨,从而自主分析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重点模型——弹簧模型时,属于高中物理知识掌握难点,物理过程复杂多变,各种物理量变化多,学生难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汽车碰撞现象,然后归纳构建成图2的物理模型,进行实验演示并结合视频动画展示,让学生对这弹簧模型有了初步认识。问题情景构建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分为五个过程。从简单入手,二个球质量相等,根据力学分析思路,从力到运动。引导学生分析1→2,A和B二个物体的受力变化、得出加速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放手让学生分析后面的2→3,3→4,4→5过程,每个过程都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重点问题引导:1、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力如何?,A和B速度如何?弹性势能如何计算?2、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A和B速度如何?3、弹簧被拉伸到最长时,弹力如何?A和B速度如何?弹性势能如何计算?4、弹簧第二次恢复原长时,A和B速度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很自然的应用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上面问题学生掌握后,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提升。如果A和B质量不相等,以上的各个过程又要如何分析?以问题串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效果才能更大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每节物理课时,在课堂中构建符合课题的生活化情境,既会促进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够整合课程资源,有效地教授物理知识,更能突出某项物体原理,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建君.试论高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J].试题与研究,2020(14):148.
[2]庄秀玲.高中物理教学之物理课堂效率与生活情境的融合[J].考试周刊,2020(19):139-140.
[3]龚晓峰.生活化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运用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2019,34(01):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