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为幸福人生奠基——谈师范生学习课程思政的收获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8月上   作者:金笑非
[导读] 基于师范生学习课程思政视角,从“三位”一体的“思想范导、情感认同和精神涵育”,明晰课程思政学习价值;从“三历”融合的“情境:激发思考力、问题:驱动思维力、活动:挑战实践力”,体验课程思政学习魅力。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20小教2班  金笑非

【摘要】基于师范生学习课程思政视角,从“三位”一体的“思想范导、情感认同和精神涵育”,明晰课程思政学习价值;从“三历”融合的“情境:激发思考力、问题:驱动思维力、活动:挑战实践力”,体验课程思政学习魅力。通过以上方面阐述师范生学习课程思政的收获与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幸福人生  效益
        每个历史时代都需要造就属于自己时代的社会新人。《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课程思政以一种扎根历史、基于现实、筹划未来的课程观念,“道器合一”,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以培养“有力量的个体性”和“适宜的社会性”相统一的时代新人。
        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置身于当下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不仅要身体力行地学习与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功能,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还要有明确坚定的方向目标、开阔理性的视野格局、超越一已私利的责任担当,以及转知成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担当起时代新人为使命的人学信念,实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自我修养。
        一、“三位”一体,明晰课程思政学习价值
        课程思政旨在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我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渠道学习汲取先进思想,并学会理性思考、融通德理,将个体“小我”的志向追求汇入民族“大我”的伟大复兴之中。
        (一)思想范导
        教育是关于明事理,判是非的思想建构实践。青年大学习,就像一扇明亮的窗,打开我们的视野,引领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二)情感认同
        教育是关乎情感认同、情感升华的心理建构实践。我的家庭,我的亲人党员就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浸润作用,让我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主、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的爷爷是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党员,作为教育系统干部,他的嘴边最常说的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疫情之后,他常常由衷地感叹:“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是最伟大的政党,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爱老百姓!”而我的父母也是党员,疫情期间,他们奋勇当先坚持社区卡点打卡,主动进行“空中课堂”录播,积极参与“护学岗”工作。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更加清晰地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促进我自觉、自主地投入到社会大背景中去,以满腔热情立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
        (三)精神涵育
        教育是提升精神境界、涵育精神品质的意义建构实践。学科学习和社会参与提升了我们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涵育我们的精神品质与精神境界。
        我们的学科老师深度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涵育我们的学科探索精神。如自然学科知识指引严谨求真的精神,社会学科知识指引厚生求善的精神,人文学科知识指引个性求美的精神。而社会参与涵育了我们的公共生活品质。我们在志愿服务中沟通交流、协作共进、共建美好;我们在青年教院说中激情演说、不忘初心、展望未来;我们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中边走边看、不断反思、沉淀感悟。由此,我更加坚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怀抱青春之梦,投身祖国建设,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二、“三力”融合,体验课程思政学习魅力
        学习是非常复杂和具有多面性。课程思政老师从我们的身心发展出发,遵循认知规律,深挖善用各科课程的思政元素,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生态高效、教学相长的课堂,全面提升知识学习的教化效益。在我看来,我们的老师们至少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情境:激发思考力
        选择适合的情境素材是将课程思政“装修”得有声有色的关键所在。其要点是在情境素材的篇幅上要言简意赅,在内容是要“适合”。真实的生本情境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的关注,激发我们的跃跃欲试,促进我们的深度思考。
        记得高原老师在上《教育学》时,播放了2020年各地护航高考的视频,就“中国力量”引发同学讨论。我们作为2020年高考的亲历者,看到同龄人的际遇,不仅有“寒窗苦读”感同身受的心理,更有对各界人士“保驾护航”心存感恩的情绪,所以大家特别踊跃,各抒已见。这样的情境无形中把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烙上相同的底色,激发我们对国家、对教育、对学生的爱以及以德立身立教的职业操守。
        (二)问题:驱动思维力
        设计适合的探究问题应该是课程思政的点睛之笔。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高亚兵老师在《心理学》的课堂上,常常以联系实际的生动案例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安斯沃思发现了儿童的四种依恋类型,从你自身成长来看,你会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依据是什么?”课堂上的 “留白”时空,让我们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在反驳中发表不同意见,然后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在高老师对高台上美丽风景的沉浸之下,我们产生强烈驱动,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诸多境界中层层体验,层层提升,层层感悟,从而深刻领悟知识背后的价值立场和社会意义。
        (三)活动:挑战实践力
        从本质上讲,课程思政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生成实践能力,进而促进精神发育和德性成长,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敦品砺行功能是其孜孜追求的至高境界。
        毛巍蓉老师的《近代史》,就安排同学们外出实践体验。我们在“五四宪法纪念馆”参观,然后进行反思与意义追问,最后进行小组汇报。我们的学习不再限于对“事物是什么”的理解和阐释,还从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的视角探求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并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观察和思考事物。马丽老师的《古代汉语》,在涉及到古代“仁义礼智信”思想时,小组讨论古代社会推崇的君子品性及其文化意义,并结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规范对其加以批判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让我们以宏远的视野认识和理解知识,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尽力将理论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发现其魅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程思政对知识的实现与有效的吸收,促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成为幸福的学习者与高品德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刚,朱家存.新时代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与路径[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21(5).
[2]李寒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课程逻辑与实践理路[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21(3).
[3]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